NSMB:三维图像使DNA损伤传感器可视化
从有毒化学物质,到太阳紫外线,甚至氧气,它们都正在不停地损伤着DNA。幸运的是,所有生物都有一个细胞内防御机制,它每天成无数次地巡查DNA、搜寻错误并修复错误。 哈佛和科学家利用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法制作了细菌内检测基因组受损部分的蛋白机器,并获得了它修复DNA的图像。利用此图像获悉DNA修复过程如何运作。
FDA批准首个非侵入型大便DNA肠癌筛查试剂盒Cologuard
FDA批准首个非侵入型大便DNA结直肠癌筛查试剂盒Cologuard,是FDA批准的首个非侵入性肠癌筛查试剂盒,通过分析粪便内癌细胞便血DNA生物标志物进行筛查。
Nuleic Acids Res:研究揭示调控跨损伤DNA合成新机制
基因组DNA一直受到各种内源及外源损伤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DNA损伤都能被多种DNA修复机制识别和修复。然而,总有一些DNA损伤逃脱修复机制的监控,阻碍S期DNA复制。为了避免受阻的复制叉被破坏进而产生DNA双链断裂,细胞进化出了跨损伤DNA合成(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 TLS)途径,利用特异的低保真度的DNA聚合酶直接在损伤的对面合成DNA。
Mutagenesis:首次发现二手烟可引发人类细胞出现DNA损伤
2013年6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美国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揭示了二手烟可以导致人类细胞出现明显的遗传损伤。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Mutagenesis上。同时研究者也发现,慢性二手烟的暴露比急性暴露危害更大,引发的DNA损伤更为严重。
Nature:解析非编码DNA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
癌症是由突变引发的疾病,我们从父母身上或强或弱地继承了罹患某些种类癌症的遗传倾向性,此外,在我们整个一生中细胞也积聚新的基因突变。
RNA Biol:章张等发表长非编码RNA分类问题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百人计划”研究员章张及其团队,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开展科研合作,对长非编码RNA的分类问题进行了系统综述,相关论文在RNA Biology发表。
Cell Host & Micro:发现沙眼衣原体或可引发DNA损伤促进癌症发生
2013年6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沙眼衣原体是一种引发细菌性性传播疾病主要的人类病原菌,大约70%感染沙眼衣原体的女性都没有任何症状,沙眼衣原体可以在机体中建立慢性感染,长达数月或者数年,其可以损伤女性的生殖器官,标准的抗菌疗法对于并不能完全消灭这种病原菌,而且沙眼衣原体趋向于出现耐药模式,从而引发更为漫长的慢性感染。
PLoS Genet:DNA的损伤修复效率会随着机体老化而下降
随着人类和其它脊椎动物年龄增长,机体中的DNA就会积累突变并且出现重排的现象,最终就会引发一些和年龄相关的机体疾病,包括癌症等;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DNA损伤增加的一种原因,研究者表示,随着机体年龄增加最初的机体修复功能会慢慢下降。
PNAS:解密DNA氧化损伤的修复机制
氧化应激是导致许多严重疾病如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的元凶。当身体暴露于过量的电荷或者极强的氧化物中时,氧化应激便会发生。这些通常是在呼吸或其他代谢过程中发生,在持续的压力、暴露于紫外线或X射线时同样也会出现氧化应激。如果氧化应激过于强烈,它将压倒机体的天然防御。这些强劲的氧化物能破坏遗传物质,导致DNA产生一种有害的8-氧-鸟嘌呤碱基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