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赖于p53的DNA损伤所引发的的凋亡信号通路
上海 2013年5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第一届Cell Death﹠Disease研讨会暨第四届中英"细胞死亡,干细胞与癌症"国际研讨会,5月8日在上海召开。Andreas Strasser教授是此次会议上第一位演讲嘉宾。本次会议上,他为大家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科研进展:发现了不依赖于p53的DNA损伤所引发的的凋亡信号通路,这条信号通路与p53相互协调增加肿瘤的抑制作用。
解密活体生物功能的“语言”-揭开美国非损伤微测技术在中国快速成长之谜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动下,基因层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而目光深邃的学者们已注视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大门隆隆打开,生命功能层面的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宠儿。如果有一项技术能够搭建起从基因结构到功能的桥梁,那必将使生命科学大放异彩。非损伤微测技术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Cancer Cell:线粒体代谢调节因子SIRT4防止肿瘤细胞DNA损伤
2013年4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细胞的增长和分裂过程中,细胞需要被制衡以确保它们正常工作,同时适应他们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研究人员研究了调节生理,热量限制和老年化的一组蛋白质,已发现其中一个蛋白质扮演重要角色。 SIRT4,七个去乙酰化酶(Sirtuin)蛋白质中的之一,在细胞能量来源线粒体中控制能量的使用。
MCB:发现非编码序列调控基因表达的拼图
来自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取得了基因调控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他们识别出了结合在调控基因表达的400多个蛋白上的DNA序列,这将有助于解析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基因组对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不同。 2000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希望能将这整个人类DNA序列信息,迅速转换到临床应用上来,比如新型药物,和能判断有患病风险的个体的预测工具。
Nature:非编码RNA可终止表皮细胞分化
我们的皮肤表皮是由许多不同细胞类型构成的混合体,每种细胞类型都有非常明确的职责。这样复杂的组织,其生成或分化在细胞水平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这一过程发生故障可以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现在,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一分化过程的一个主要调控因子。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论文的资深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皮肤科主任及教授Paul Khavari 博士说。
JBC:发现舞蹈病神经元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的机制
亨廷顿氏舞蹈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认知和精神紊乱,一般在发病后10-15年内死亡。该疾病的病理特征是大脑纹状体神经元的渐进性丢失,但亨廷顿基因突变导致纹状体神经元选择性死亡的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也没有任何治疗手段。前人一系列研究发现,与大脑其他区域相比,舞蹈病病人的纹状体区具有显着升高的氧化应激水平,然而氧化应激的来源和机制目前不清楚。
Nature:首次发现非编码性反义RNA也能够促进蛋白表达
2012年10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研究帕金森病时,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取得一项能够改善用于疾病治疗的工业化蛋白合成的发现:他们成功地发现一种被称作反义RNA(antisense RNA)的非编码性RNA的新功能:它能够增强编码性基因(coding gene)的蛋白合成活性。 人基因组中,除了大约有2.5万个编码性RNA序列之外,还拥有数量更为庞大的非编码性RNA。
Sci Signal:发现DNA损伤应答网络中的蛋白有助开发新的疗法
2012年10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莫非特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与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西国家癌症研究所以及里约热内卢联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发现一种被称作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 DDR,也译作DNA损伤反应)的修复DNA损伤的复杂系统含有人们之前未知的组分,包括能够作为敏化剂而被化疗药物靶向的蛋白。
:DNA损伤修复途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12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栋材院士研究组在最新一期 Nucleic Acids Research 上发表了题为 RecOR complex including RecR N-N dimer and RecO monomer displays a high affinity for ssDNA 的研究成果。 RecFOR是原核生物中重要的DNA损伤修复系统之一。
Mol Cell:陈玲玲等发现一类新型长非编码RNA
9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论文,揭示了一类全新内含子来源的长非编码RNA的产生机制,及其参与剪接调控的重要功能。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都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