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Signal:发现DNA损伤应答网络中的蛋白有助开发新的疗法
2012年10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莫非特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与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西国家癌症研究所以及里约热内卢联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发现一种被称作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 DDR,也译作DNA损伤反应)的修复DNA损伤的复杂系统含有人们之前未知的组分,包括能够作为敏化剂而被化疗药物靶向的蛋白。
Science:利用DNA来编码书籍和其他数字信息
2012年8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利用DNA微芯片(DNA microchip)成功地编码出一本5.27兆比特的书籍,然后他们利用DNA测序来阅读这本书。他们的实验证实DNA能够被用来长期储存数字信息。
解密活体生物功能的“语言”-揭开美国非损伤微测技术在中国快速成长之谜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动下,基因层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而目光深邃的学者们已注视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大门隆隆打开,生命功能层面的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宠儿。如果有一项技术能够搭建起从基因结构到功能的桥梁,那必将使生命科学大放异彩。非损伤微测技术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Cancer Cell:线粒体代谢调节因子SIRT4防止肿瘤细胞DNA损伤
2013年4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细胞的增长和分裂过程中,细胞需要被制衡以确保它们正常工作,同时适应他们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研究人员研究了调节生理,热量限制和老年化的一组蛋白质,已发现其中一个蛋白质扮演重要角色。 SIRT4,七个去乙酰化酶(Sirtuin)蛋白质中的之一,在细胞能量来源线粒体中控制能量的使用。
MCB:发现非编码序列调控基因表达的拼图
来自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取得了基因调控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他们识别出了结合在调控基因表达的400多个蛋白上的DNA序列,这将有助于解析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基因组对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不同。 2000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希望能将这整个人类DNA序列信息,迅速转换到临床应用上来,比如新型药物,和能判断有患病风险的个体的预测工具。
Nature:非编码RNA可终止表皮细胞分化
我们的皮肤表皮是由许多不同细胞类型构成的混合体,每种细胞类型都有非常明确的职责。这样复杂的组织,其生成或分化在细胞水平上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这一过程发生故障可以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现在,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一分化过程的一个主要调控因子。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论文的资深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皮肤科主任及教授Paul Khavari 博士说。
不依赖于p53的DNA损伤所引发的的凋亡信号通路
上海 2013年5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第一届Cell Death﹠Disease研讨会暨第四届中英"细胞死亡,干细胞与癌症"国际研讨会,5月8日在上海召开。Andreas Strasser教授是此次会议上第一位演讲嘉宾。本次会议上,他为大家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科研进展:发现了不依赖于p53的DNA损伤所引发的的凋亡信号通路,这条信号通路与p53相互协调增加肿瘤的抑制作用。
JTO: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无肿瘤化DNA的特殊突变或存在高度一致性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的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恶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中循环的无肿瘤DNA(ctDNA)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和病人肿瘤组织中的DNA的突变直接相关。
Hepatology:解析与肝癌微血管浸润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与肝癌微血管浸润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以及其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这一RNA或可作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的生存率不良的预测因子。相关论文发表在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FDA批准首个非侵入型大便DNA肠癌筛查试剂盒Cologuard
FDA批准首个非侵入型大便DNA结直肠癌筛查试剂盒Cologuard,是FDA批准的首个非侵入性肠癌筛查试剂盒,通过分析粪便内癌细胞便血DNA生物标志物进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