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研人员研发出系统性鉴定siRNA脱靶位点新方法

12月4日,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立刚研究组,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李卫华研究组与扬州大学赵雅研究组合作的研究成果Identifying Cleaved and Noncleaved Targets of Small Interfering

2020-12-06

全球首个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靶向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获批儿童适应,惠及五岁及以上患儿

   葛兰素史克(GSK)今日宣布,倍力腾(通用名称:注射用贝利尤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关于扩大适应症人群至5岁患者批准,适用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仍具有高疾病活动的活动性、自身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 岁及以上患者。此次儿童适应症的获批,使贝利尤单抗成为我国首个且唯一一个覆盖儿童及成人SLE治疗的生物制剂。

2020-12-08

近期多发性硬化症研究领域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学家们在多发性硬化症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Wikipedia【1】Neuron:科学家开发出新方法来恢复受损神经细胞的髓磷脂功能 或有望帮助治疗多发性硬化症doi:10.1016/j.neuron.2020.09.016缺少髓磷脂(myelin)是神经细胞在损伤和某些疾病发生后无法进行恢复的

2020-11-22

对机体肠道的连环出击或会诱发多发性硬化症

2020年11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微生物组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病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最近一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Miyauchi等人表示,肠道微生物分子或能与增强Th17细胞的肠道微生物一起协同作用来恶化机体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特性。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Immunity上题为“A One-Two Punch in

2020-11-24

张锋等团队开发新技术,为系统性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人类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基因座的遗传变异与复杂的人类疾病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对基于三重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WES)的分析表明,存在大量的从头丧失功能的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神经发育病理的风险,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和神经发育延迟(ASD / ND) 。与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的常见变体相比,此类从头风险变体通常具有较大的效应量,高度

2020-12-03

Sci Immunol:科学家揭示加速多发性硬化症疾病进程的关键分子机制

2020年1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多发性硬化症(MS,multiple sclerosis)患者一般逐渐会发展为加重的机体功能性障碍,近日,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解释了小鼠多发性硬化症的进展过程以及如何逆转疾病的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了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机体中枢神经系统慢

2020-11-10

Neuron:科学家开发出新方法来恢复受损神经细胞的髓磷脂功能 或有望帮助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2020年11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缺少髓磷脂(myelin)是神经细胞在损伤和某些疾病发生后无法进行恢复的原因之一,髓磷脂是一种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周围的脂质物质,其就好像绝缘体一样,覆盖着较长的轴突,从而使得神经元之间的高速通讯成为可能,如果没有髓磷脂的话,神经元或许就无法更好地协调沟通,从而就会使其无法发挥理想的功能。近日,一篇刊登在国

2020-11-16

GSK生物制剂*倍力腾二度参展进博会,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患者带来希望

2020年11月6日,在第二届进博会上,倍力腾(化学名:贝利尤单抗)以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生物制剂身份首次亮相,备受瞩目。在刚刚开幕的第三届进博会上,贝利尤单抗有了另一个身份——全球首个且唯一用于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制剂,为饱受疾病困扰的患儿和家庭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2020-11-06

机体遗传易感性如何与特定环境因素组合来诱发诸如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2020年10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大约一半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机体中都携带有HLA-DR15基因突变,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HLA-DR15 Molecules Jointly Shape an Autoreactive T Cell Repertoire in Multiple Sclero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苏黎

2020-10-29

科学家首次系统性比较介入和搭桥,支架术后5年各种原因的死亡率均较高于搭桥

 近日,康奈尔大学医学研究院Mario Gaudino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性比较了介入和搭桥的术后5年全因死亡、心脏性死亡和非心脏性死亡率[1]。结果发现,与搭桥手术相比,接受介入治疗与患者全因死亡增加17%,心脏性死亡增加24%,非心脏死亡19%相关。放支架的各种死亡率竟然全面超越搭桥,这也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微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项研究成果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