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所等发表基于乏氧肿瘤诊疗的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副研究员刘佳男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步文博,在美国化学会综述性学术期刊《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在线发表了综述文章:Chemic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Probes for Imaging and Treating Tumor Hypoxia(Chem
纳米线阵列,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新神器
神经元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是神经系统的基础。与神经元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不少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要开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一个重要的手段是监测神经元细胞对于候选药物的响应。目前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方法多利用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通过测量离子通道电流和细胞内电位的变化来评估神经元的健康状况以及对药物的响应。这种方法对电位变化敏感,且信噪比高。然而,这些技术的缺限在于:会破坏细胞
黄志伟课题组在《自然》发表论文揭示 Anti-CRISPR 蛋白抑制 SpyCas9 活性的分子机制。
4 月 28 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题目为《Anti-CRISPR 蛋白抑制 CRISPR-SpyCas9 活性的分子机制》(Structural basis of CRISPR-SpyCas9 inhibition by an an
Cell:利用基因剪刀操纵肠道微生物组的基因活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新的方法来调节活的小鼠肠道内大量肠道细菌中的基因活性。这是理解肠道微生物组在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的影响的一个关键的步骤。
beta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具有抗癌活性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卡维地洛,即一种常被用来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能够保护机体免受阳光引发的细胞损伤以及皮肤癌的发生。有意思的是,这一发现是由于实验室研究中的一项“偶然”失误产生的。
Nucleic Acids Research:揭示支架蛋白BRPF2调控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机制
2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丁建平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新型高分辨成像技术可观察活细胞中酶和细胞传导活性
一种新型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可以观察到在活细胞中高度特异性位置发生的酶和细胞信号传导活性。这些活动的发生通常在100纳米大小,观察它们目前是困难或不可能的。例如,可见光的衍射极限会阻止光学显微镜
心理所揭示应激导致认知灵活性缺失的神经机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难以将注意从创伤相关线索转移开来,他们长期受困于创伤相关情境,表现为长期反复、插入性的闪回创伤记忆。这可能与高强度的应激事件导致认知灵活性受损有关。已有研究显示,内侧前
提高活性维生素D水平能够帮助改善肌肉强度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功能会逐渐下降,如果能够提高活性维生素D水平可以帮助改善肌肉强度。该团队希望这项发现能够对补充剂研究的设计有所启示,并可以解答保持肌肉健康所需的最优维生素D水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抗癌活性先导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舒筋活血、抗肿瘤等功效。该属植物富含结构变化多样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最近,中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