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克隆植物外观差异之谜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克隆生物并不总是外观一致的:尽管事实上克隆生物是源于基因一致的生成细胞,但是它们的外观特征可能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以被传递到下一代。 一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提出,他们找到了植物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再生植物的基因组中携带了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新DNA序列变异,而这些变异并没有出现在供体植物的基因组中。
:一种崭新的单克隆抗体技术
今年5月份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文章A proteomics approach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from serum介绍了崭新的抗体开发平台:NG-XMT™ 技术,它利用蛋白质组学,通过
Nat.Genet:我国成功克隆PKD致病基因
近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应用先进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8个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简称为PKD)家系中发现PRRT2基因上存在3种截短突变,并成功克隆了家族性PKD的第一个致病基因PRRT2,这对揭示疾病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J Neurosci:降低磷酸化蛋白1水平减少β-淀粉样蛋白毒性
2013年10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在Marco Prado博士的带领下,Western大学一项新的研究已经确定大脑试图保护自己免受阿尔茨海默氏病(AD)毒性蛋白影响的机制。 Prado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对有关朊蛋白作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发现,β-淀粉样蛋白肽的毒性是AD的主要元凶之一,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肽与朊蛋白相互作用,可以减少其毒性。
The Rangel Journal:不同潜水埋深对骆驼刺克隆繁殖特征的影响
克隆繁殖是极端干旱区植物繁殖最普遍的繁殖方式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降水极端稀少的地区,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 )是这一区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的主要建群种植物。
Mol Micro:细菌三型分泌系统利用泛素来激活毒性因子表达
近日,国际微生物学领域权威杂志《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 Microbiology在线刊登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Ubiquitin and ubiquitin-modi?ed proteins activate th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3SS cytotoxin, ExoU,”,文章中...
Nat.Gen:刘静宇等成功克隆颅内钙化疾病致病基因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刘静宇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成功克隆颅内钙化疾病的致病基因。2月1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向世界披露了中国科学家在颅内钙化疾病研究中取得的新突破。
Nature:利用反义RNA去除肌细胞中毒性RNA有望逆转肌营养不良症
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伊希斯制药公司(Isis Pharmaceuticals Inc.)和健赞公司(Genzyme)的研究人员通过除去肌细胞中毒性RNA的积累而逆转小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muscular dystrophy)的症状。相关研究结果于2012年8月2日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遗传性缺陷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政府加强防治病毒性肝炎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26日在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敦促各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全球约有5亿人(全世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慢性肝炎,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