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跑步也能健脑!Brain Res:运动小鼠血液囊泡注射后,久坐小鼠神经元暴增 50%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从运动小鼠血液中提取的“细胞外囊泡”注射进久坐不动的小鼠体内后竟能使其大脑新生神经元增加约50%。
《自然·神经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发现,触觉受损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与认知下降有关,受到脊髓Tau病理调控
这些结果表明,脊髓CCK神经元中的Tau病理促进了触觉功能障碍和认知损伤,触觉检测可能成为AD早期预测的新方法。
《柳叶刀·精神病学》:妊娠剧吐不应忽视!芬兰科学家首次系统性揭示妊娠剧吐与抑郁症的双向关联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首个系统性讨论妊娠剧吐与妊娠前和产后抑郁症的双向关联的研究。二者可能由共同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机制驱动,且影响不仅限于妊娠期或产后短期,而是长期存在。
温州医科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开发阿尔茨海默病新疗法
该研究证实了 J17 菌株能够恢复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丁酸缺乏和认知缺陷,减轻 Aβ 沉积,改善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和神经炎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并降低炎症和神经毒性相关的代谢物。
Neuron:血压还没高,大脑已“报警”?科学家揭秘高血压伤脑第一现场
来自威尔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谜底,研究人员发现,高血压对大脑的“偷袭”早在血压升高之前就已经开始;文章中,科学家们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捕捉到高血压初期大脑细胞的“求救信号”。
Nature:史上最大规模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外显子组测序——从三大强效风险基因到神经发育通路的生物学收敛
研究人员通过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不仅精准捕获了几个能显著提高ADHD风险的罕见变异,更将我们对ADHD的生物学理解,从模糊的统计关联,推进到了具体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层面。
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肠道生物钟通过在时间上调控谷氨酰胺稳态来塑造昼夜睡眠-觉醒周期,有望成为增强睡眠节律和治疗睡眠障碍的潜在靶点。
Nature : 史上最大规模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外显子组测序——从三大强效风险基因到神经发育通路的生物学收敛
研究人员通过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外显子组测序研究,不仅精准捕获了几个能显著提高ADHD风险的罕见变异,更将我们对ADHD的生物学理解,从模糊的统计关联,推进到了具体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层面。
《细胞》:快速治郁!中国科大/天津医科大团队发现,通路选择性5-HT1A受体激动剂有快速抗抑郁潜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利用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系统性地绘制了七种已知5-HT1A受体激动剂的G蛋白激活图谱,以精准区分它们对不同G蛋白亚型的激活情况。
MN:苏州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一种针对α-突触核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或是帕金森病的新靶点!
由OGT和OGA酶调控的O-GlcNAc循环的变化,显著影响α-syn的聚集、传播、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以及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