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基因编辑治疗8天后死亡,NEJM发布尸检结果,揭开患者死亡原因——AAV引起的先天免疫反应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诞生至今仅10年时间,基因治疗也才20多年,CRISPR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在临床试验期间的任何死亡,都是对这些领域思考的契机。
Nature子刊:王维民团队揭示间歇性甲硫氨酸饥饿促进肿瘤铁死亡并增敏免疫治疗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甲硫氨酸的长时缺乏和短暂饥饿对肿瘤细胞铁死亡具有截然相反的调控作用。在体内,饮食中甲硫氨酸的间歇性剥夺可显著增强肿瘤对铁死亡的敏感性,并且与PD-1抗体协同抑制肿瘤进展,增强T细胞介导的抗肿
超80万人分析结果显示,即使对VD不足的个体,长期低剂量补充维生素D也不太可能降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两年前,《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当时最大规模的研究,提醒了我们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
儿童“杀手”——71%的10岁以下儿童死亡与新生儿疾病有关
布里斯托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研究结果显示,10 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多达71.6%与新生儿疾病有关。
50万人数据研究发现孤独会缩短寿命,即使每月一次亲朋好友相聚也能降低死亡风险!
现代生活的急促节奏似乎为一种日益蔓延的孤独感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孤独感似乎逐渐扩大与深刻。某一刻我们会突然发现,似乎再也找不到那个真正能够听懂我们心声的知音。有
万人分析表明,每天久坐超过10.5小时与死亡风险升高有关,中等强度运动22分钟以上即可抵消
对于现代人来说,久坐已经成为了健康的一大威胁,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全因死亡等多种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1-3]。算上工作时间,很多人平均每天有大约9-10小时处于久坐状态。
研究发现器官大小与铁吸收协同调控的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宋献军研究组联合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凌宏清团队,发现了SOD7/DPA4-GIF1模块协同调控拟南芥器官大小与铁吸收利用的新机制。
浙大团队首次系统回顾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趋势!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疾病负担沉重。
Nature:科学家揭示促进癌细胞对铁死亡易感背后的特定分子机制
来自德国慕尼黑赫姆霍兹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特殊机制,其或能通过药理性靶向作用一种铁死亡监测系统(ferroptosis surveillance system)来促进癌细胞发生死亡。
复旦大学高翔团队研究揭示梦游与高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睡眠是一种多维的生理过程,已经被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与慢性疾病和死亡密切相关。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假设是睡眠中断导致睡眠的神经生物学控制功能受损,从而进一步引起代谢和认知功能受损,从而最终导致更高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