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保护线粒体新化合物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豆状结构的线粒体是三磷酸腺苷(ATP)的来源,而ATP是生物体内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当线粒体受损时,神经系统疾病就会迅速恶化,导致了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如中风和帕金森症。鉴于线粒体损伤在几种常见和毁灭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发保护线粒体的药物至关重要。近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相关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Nature:研究发现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机制
浙江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在临床治疗中“对症下药”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相关论文于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2日刊登于《自然》杂志。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晓川教授介绍,一年前,该院收治了一名2岁患儿,这名患儿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反复周期性发烧,伴有淋巴结肿大。临床团队怀疑这是一种遗传病,但
9.5亿美元开发神经退行性疾病新疗法
今日,Alkermes公司宣布,收购致力于开发突触功能障碍新疗法的Rodin Therapeutics公司。此次合作将利用Alkerme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开发控制突触形成的表观遗传学调制剂,将Alkermes的研发范围扩展到更广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之中。突触功能障碍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特征,神经突触的丧失与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限制进食时间或能有效抵御肥胖和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
2019年12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患者通常会被建议少吃多动,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另外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帮助抵御上述疾病,即将每天进食的时间限制在10小时以内;对小鼠和果蝇的研究表明,将动物的进食时间限制在10小时以内能有效预防甚至逆转影响数百万美国
多篇文章解读科学家们在炎性疾病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研究在炎性疾病研究上取得了多项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1】Nat Immunol:好事过头反变坏事 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或会引发机体炎症doi:10.1038/s41590-019-0482-2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的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的人类自身炎性疾病—CRIA综合征!
2019年12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沃尔特与伊丽莎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此前未知的人类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AID)的遗传原因,研究者将这种自身炎性疾病称之为CRIA综合征(抗裂RIPK1诱导的自身炎症,cleav
Autophagy:神经退行性症状在痴呆发病过程中的形成机制
2019年12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韩国脑科学研究所的Hyung-Jun Kim博士和Shinrye Lee以及韩国淳春大学的Kiyoung Kim教授组成的韩国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能够抑制与痴呆和Lou Gehrig病相关的神经元毒性效应。 这些发现发表在《autophagy》杂志上。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痴呆症或Lou G
揭示炎症过程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脑疾病产生
2019年11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和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报道炎症驱动神经退行性脑疾病进展,并在神经元内tau蛋白的积累中起主要作用。该发现基于对人脑组织的分析和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特别是对阿尔茨海默病而言,这一结果揭示了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病理之间迄今未知的联系。此外,它还表明炎症过程代表了未来治疗的一个潜在靶标。相关
Cell Metabol:鉴别出一种能有效治疗人类炎性疾病的新型靶点
2019年11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伯明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治疗炎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新型靶点。研究者擅长研究细胞代谢,即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或进行的一系列代谢通路信号转导。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文章中,研究者重点揭示了乳酸(lactate)如何介导机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科学家们在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1】TEM:靶向作用细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doi:10.1016/j.tem.2019.07.009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