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脑血管异常的保守疗法与较好的转归相关

据4月23/30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罹患脑动静脉畸形(即动脉与静脉间发生异常连接)的患者中,如果他们的动静脉畸形没有发生破裂,那么与干预性治疗相比,接受保守治疗可使他们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面临较低的中风或死亡风险;这是一期有关神经科疾病的的专刊。

2014-04-23

发现肺癌细胞中异常剪接的关键调控因子

4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静毅课题组题为The RNA-binding protein QKI suppresses cancer-associated aberrant splicing 的研究论文

2014-04-22

:利用人类血细胞构建出初始视网膜结构

对人血细胞进行重编程而产生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培养72天后形成初始视网膜结构:这种结构含有一些特化细胞,如它的外层和内层分别存在着光受体细胞(红色)和神经节细胞(绿色),而位于中层的每个细胞核用蓝色表示。这些细胞层类似于人类眼球正常发育时形成的多层结构。

2012-11-18

Biofabrication:用3D打印让视网膜细胞精准“站队”

英国研究人员12月18日报告说,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首次让大鼠的两种视网膜细胞,按照其在视网膜组织中的原本方位精准排列队形,以期未来用这项技术修复受损视网膜组织,进而治疗失明。

2013-12-22

疫苗异常反应救助补偿机制亟待完善

据统计,中国每个孩子小学前要接种14种22剂疫苗,每年疫苗预防接种10亿剂次。即使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应百万分之一二计算,也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 百万分之一二,放在整个疫苗接种的大军中,或许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具体到每年1000个孩子的身上,却是生命难以承受的疫苗之殇。

2013-06-30

FDA授予拜耳Eylea突破性疗法认定——有望成为首个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药物

Eylea有望成为首个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治疗药物,上月Eylea获FDA和欧盟批准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该药的第3个适应症。

2014-09-18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脑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2012-12-15

JBC: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死亡之前表现巨大“潜力”

2012年12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其在“死亡”之前或可以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研究揭示了视网膜细胞瘤肿瘤抑制蛋白的非传统型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帮助研究者开发新型的抵御癌症的疗法。

2012-12-14

PNAS: 新型视网膜假体可让使用者识别面部信息追寻移动图形

最新发表在PNAS上的文章"Retinal prosthetic strategy with the capacity to restore normal vision " 报道了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科学家们在长时间储存视觉信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现有的用于盲人导航的假体只能识别光点和光形成的边界。这种新型仪器能够提供常规视觉信息的代码,这种代码很准确,甚至能够让使用者识别面部信息还能够追寻移动图形。

2012-11-18

PLoS One:重症抑郁症患者的意识下情绪加工异常

最新一期的学术期刊PLoS One刊登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杨志助理研究员、蒋毅研究员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成果:"Altered negative Unconscious processing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 exploratory neuropsychological study.” 异常的情绪体验和调控是重症抑郁症

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