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能降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最新的证据提示现有最好的药物治疗可能足以预防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确定治疗所降低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英国圣乔治大学卒中与痴呆研究中心的Alice King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结果发现:抗血小板治疗和血压控制是降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短期卒中和心血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
PNAS:研究者揭示小鼠模型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athogenesis of emerging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C57/BL6 mouse model”,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引起严重发热的发病机制。
替卡格雷:血小板抑制作用更强更安全
替卡格雷属于口服型的选择性P2Y12 受体抑制剂,可预防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集聚。与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不同,替卡格雷对P2Y12 受体是可逆抑制剂。 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具有不可逆的阻断血小板P2Y12 ADP 受体)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栓形成事件风险,而且二者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Lancet:即时检测开启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大门
随机的概念验证性研究——RAPID-GENE试验显示,一种新的快速即时遗传学检查可能有助于在经皮冠脉介入(PCI)之后实施个体化的抗血板治疗,使我们能更好地在抗血小板治疗的收益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这一结果3月29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上。
Nat Med:麻风病T细胞活化的新途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新的潜在激活T细胞的途径,T细胞是在抵抗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类白血细胞。 发表在3月25日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研究小组专门研究感染部位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是如何抵抗麻风分枝杆菌(麻风病的病原体)的。树突状细胞就像军事作战中的侦探,能传输让T细胞激活的有关入侵病原体的信息,以便对病原体产生更有效的攻击。
NEJM:一种新型抗血小板因子可降低心脏血管疾病死亡率
凝血酶可通过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活化血小板。Vorapaxar是一种新的抗血小板因子,它可能通过拮抗PAR-1选择性地抑制凝血酶细胞活性。有学者认为,Vorapaxar可用于预防埃及粥样硬化,英国爱丁堡大学心血管研究所David A. Morrow博士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于3月24日在线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Nature:今天的鲨鱼不是活化石
软骨鱼(包括鲨鱼、魔鬼鱼rays和鳐鱼skates)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们的骨架主要由软骨组成,而不是由硬度大得多的骨头组成。今天现存的很多鲨鱼看起来一般都像化石鲨鱼,该事实造成这样一个印象:它们是“活化石”,在其解剖结构中保留了一些非常原始的状态。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事实远不是这样的,而这项研究又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
Nat Commun:血小板利用孔状结构相互沟通
2013年10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Reading大学在了解血块形成过程中获得了关键性突破,该研究由英国心脏基金会(BHF)资助,新研究结果可能会导致开发出新的药物治疗世界上最大的杀手疾病之一。 心血管疾病,其中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心脏衰竭,仅在英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亡。心血管疾病主要由血管中血块阻塞所带来的。
Nature:发现与血小板数量和体积相关联的基因组位点
12月8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法、英、美、意等多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53个基因组位点,它们与血小板的数量和体积有可靠关联。 血小板参与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数量和体积受到严格控制。研究者对在超过65,000人当中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结果所做的这项“元分析”,识别出53个基因组位点,它们与血小板的数量和体积有可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