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人类被蚊子所“吸引”的分子机制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位于蚊子下颚须区域的受体,其可以帮助蚊子检测二氧化碳以及人类机体的皮肤气味,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蚊子更易于被人体气味所吸引。
Cell Host & Micro:揭示蚊子免疫系统应对特异性感染的分子机制
2012年10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蚊子免疫系统如何特异性地对多种致病菌引发的感染产生反应,这些致病菌包括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等。蚊子不像人类和其它动物,其并不会产生抗体来针对特殊的感染,研究者表示,蚊子可以使用一种成为选择性剪接的机制来重排基因AgDscam编码的结合域的不同组合,从而应对不同的入侵致病菌。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给蚊子来份细菌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佩鲁贾大学(University of Perugia)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两种按蚊亚种进行细胞间细菌感染的证据,实验室研究数据显示,这种名为沃尔巴克体的感染可以减少蚊子病原菌的感染,对于开发有效控制疟疾传播的新型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Ele
Nature:恐怖虫和现代苍蝇蚊子等同属双翅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项目编号91114201和 J1210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2月20日再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hila)是所有昆虫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两个类群。
基孔肯亚热: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入侵美洲
最近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西非埃博拉疫情和阿拉伯半岛冠状病毒病例上,然而专家指出,另一个威胁-基孔肯亚热的传播正在悄悄进行,这种病是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可引起发热、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皮疹。这种病毒虽然不会致死,但症状加重会致残,针对此病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潜在向全球传播的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风险远远高于中东冠状病毒呼吸系统综合症或埃博拉病毒,预计基孔肯雅病毒引入到美洲、欧洲或者两州都会引入的病例数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PLoS Patho:研究者发现蚊子杀灭体内疟原虫的分子机制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首次发现蚊子机体的蛋白可以转换功能来抵御寄生虫的感染,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 研究者这项最新研究建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这项最新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冈比亚按蚊中,沉默Caspar回路的一个基因可以激活lmd途径的转录因子Rel2的表达。
PNAS:疟疾感染可能增强宿主对蚊子的吸引力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了疟疾的小鼠释放出一种与未感染疟疾的小鼠不同的气味谱,这让感染的小鼠对蚊子更具吸引力。相关文章发表于2014年6月30日的《PNAS》杂志上。蚊子充当了疟疾感染的病媒,在吸食
PNAS:研究发现化石蚊子腹中最后吸的血
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古老的化石蚊子的腹中含有它最后吸的血,这证实了这些昆虫在4600万年前以血为食。大约1.4万种现存的昆虫吸血,包括跳蚤、蜱和蚊子。尽管这种觅食策略看上去在一批生物中间独立进化出来,这种行为的化石证据罕见。Dale Greenwalt及其同事报告的证据显示一只来自美国蒙大拿西北部的吸饱了血的蚊子在进食之后不久死去,并且从中始新世以来就保存在页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