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肾小管损伤的线粒体稳态失衡新分子机制

  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由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供能,易受缺氧、缺血等病理性条件影响。目前已发现在多种因素导致的AKI中,肾小管内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发生显着病理性变化。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损伤后的线粒体自噬流是肾小管损伤修复的关键环节,但学界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线粒体自噬和稳态失衡调控模式认知匮乏,极大限制了肾小管损伤的修复策略与保护措施。近日,上海

2021-12-04

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研发定位成像药物载体

  据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消息,该学校生命化学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重金属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成功研发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技术,同时利用该技术研制出定位成像的药物搭载体。现有的物理化学方法合成金属纳米粒子难以在生物体内使用。普遍研究方向是通过生物技术将还原力强的蛋白质对金属纳米粒子进行生物合成。但进行生物合成的微生物对金属种类和浓度限制较多

2021-10-27

Nature子刊:用细菌递送药物到癌细胞内,有效治疗肝癌和乳腺癌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癌细胞是一类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细胞,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追捕,它们通过不断增殖和扩散来扩展生存空间,它们通过不断变异来产生异质性以免被一网打尽。这些特征使得癌症成为了最难治愈的疾病之一。迄今为止,由于无法穿透实体肿瘤细胞膜,无法有效地靶向关键的癌症通路。当前的递送方法,例如纳米颗粒

2021-10-26

Cell Cheml Biol:新型药物分子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抗癌疗法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物样分子,其或能中和突变的表观遗传调节子的突变,后者被认为会驱动特定类型癌症的发生,包括淋巴瘤等。

2021-10-31

Science子刊:临床试验表明聚焦超声可以递送抗体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来治疗乳腺癌脑转移

在一项全球首创的临床试验中,来自加拿大多伦多辛尼布鲁克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证实,磁共振引导下的聚焦超声可用于安全地将抗体药物递送到已转移到大脑中的乳腺癌。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0月13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2021-10-14

Science重磅:张锋领衔开发全新mRNA递送平台SEND,开辟分子疗法递送新方法

  2020 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国药企均大力投入疫苗研发,希望及时研发出有效疫苗以阻止疫情扩散,这也让原本还远离大众视线的 RNA 疗法,广为人知。相比于传统疫苗,RNA 疫苗仿佛是专门为新冠疫情准备的。美国疫苗生产企业 Moderna 在得到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后,仅用了 4 天,就获得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编码片段,并合成相应 RN

2021-08-20

利用纳米颗粒将HIV药物递送到大脑中,有望治疗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

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和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减少大脑中通常会引起神经系统问题的HIV/AIDS病毒库。这种治疗策略对于改善各种脑部疾病的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力。

2021-08-29

Nat Commun:高清晰度离子束成像的生物分子亚细胞定位药物分布

分子实体的相互作用能够驱动其在生物系统的功能。当目前对细胞功能的理解缺乏临床应用时,就需要能够在更自然的环境中更精确地分析细胞内的细胞生物分子成分的技术。

2021-08-06

Cancer Discov:识别出三阴性乳腺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2021年8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新药Sacituzumab Govitecan(SG)是首个批准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抗体药物结合物(ADC),其能将抗TROP2的抗体hRS7与拓扑异构酶-1(TOP1)抑制剂有效负荷结合起来;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Discovery上题为“Parallel genomic alterat

2021-08-23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构建出仿生细胞膜药物递送平台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与滨州医学院教授张桂龙合作,利用膝氏假单胞菌细胞膜,构建了一种高效的药物递送平台。相关成果已被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接收发表。仿生材料由于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作为药物递送平台得到广泛关注。细胞膜作为一种仿生材料,负载药物后能够高效地将抗癌药递

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