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揭示甲流病毒利用特殊结构进行进化的机制
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依赖于病毒对宿主细胞表面的粘附性,病毒的繁殖则需要子代病毒粒可以从受感染的宿主细胞中脱离并扩散到相邻的易感宿主细胞。病毒的粘附功能取决于病毒包膜上含量更为丰富的糖蛋白,血凝素(HA或H)。而病毒另一表面糖蛋白,神经胺酸酶(NA或N),其功能则是剪切宿主细胞的表面和HA粘附的分子,促使病毒从受感染的宿主细胞脱离。HA和NA同时也作为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并且由于不同环境刺激,例如来自
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膜相关骨架结构调节细胞信号通路的机制
2019年8月30日,庄小威教授实验室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embrane-associated periodic skeleton is a signaling platform for RTK transactivation in neurons的文章,报道了其利用超分辨率成像技术完成的一项新发现。在文章中,作者直接观察到了细胞膜受体与细胞膜下的蛋白骨架结构的相互作用,并验证了这一
JCI:研究人员揭示为什么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结核病
2019年9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肺结核和艾滋病是这两种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如果同时发生,情况会更糟。现在,德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一健康问题的重要机制。而且,他们的发现可能会为高危人群带来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研究结果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图片来源:Texas Biomedical R
Adv Sci: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诱导癌细胞自我杀伤的机制
2019年9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的机制,通过干扰离子稳态诱导癌细胞的自我杀伤。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化工程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螺旋多肽钾离子载体,可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离子载体增加活性氧浓度,使内质网应激至细胞死亡。细胞内外环境的电化学梯度在细胞生长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细胞的离子稳态受到干扰时,加速细胞凋亡的关键功能受到抑制。图片来源:Advanced S
研究人员在海绵真菌中发现“皇冠”分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刘永宏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有机化学前沿》)上以封面文章发表最新研究论文:Phloroglucinol heterodimers and bis-indolyl alkaloids from the sponge-derived fungus Aspergillus sp. SCSIO 41018。海洋
研究人员解译出真盐生植物异子蓬全基因组
异子蓬(Suaeda aralocaspica)是一年生真盐生植物,主要分布于中亚,在中国仅产于新疆。异子蓬在耐盐特性、光合作用和种子性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异子蓬能够在表层土壤含盐量超过10%的环境中正常生长,种子萌发耐盐性超过1000mmol/L NaCl。异子蓬的叶片、花被片和果实都能在单个细胞内完成C4光合作用,这与典型的具有花环结构(Kranz)的C4植物不同。另外,异子蓬能在同一
研究人员发布植物多组学数据驱动的上下游调控因子挖掘平台
9月8日,The Plant Journal 期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搭建的挖掘植物基因及基因组位点上下游调控因子的网络平台,论文题为Plant Regulomics: A Data‐driven Interface for Retrieving Upstream Regulators from Plant Multi‐omics Data。该
研究人员通过小鼠研究发现孕期高脂肪饮食可防止后代患阿尔茨海默症
众所周知,高脂肪饮食会带来健康风险,但对于准妈妈们来说,情况可能完全不同。近日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或可以预防孕妇后代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美国天普大学Lewis Katz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动物研究证实,母亲在怀孕期间摄入大量脂肪可以防止后代大脑出现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是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症的特征。研究负责人、天普大学Le
研究人员利用短肽自组装纳米材料改善乏氧肿瘤治疗策略
9月6日,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课题组在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领域的最新工作:可特异性杀伤乏氧肿瘤细胞的一种新型的短肽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探索应用,论文题目为New power of self-assembling 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 Short peptide–const
研究人员发表“中国植物多样性”专辑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下简称“热点地区”)是物种多样化程度高度集中,且是面临由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严重的区域。对热点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利用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多样和特有的植物种类与境内众多的热点地区密切关联。全球36个热点地区主要或部分在我国境内的有四个,即中亚山地(Mountains of 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