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研制出针对慢性白血病靶向药物的长效纳米制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青松、刘静团队在针对BCR-ABL突变的激酶靶向药物制剂领域取得进展,发展了一种长循环高选择性纳米制剂,可以有效延长给药周期,提高药物安全性。目前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上。慢性粒细
《柳叶刀》子刊:20年中国肿瘤免疫疗法临床开发呈现这三大趋势
过去10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许多类型癌症的治疗标准,也标志着现代免疫疗法用于肿瘤学的新时代。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论文,回顾了近20年间肿瘤免疫疗法临床试验在中国的发展。这项研究基于中国国家权威数据库——药物临床试验登
中国科研人员研发出可注射活体生物材料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保护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组织,缺乏自愈能力,损伤后很难自我修复。半月板损伤修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半月板白区损伤的修复更让临床医生束手无策。目前,多采用人工合成类材料对半月板进行修复,但人工合成类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不足,且对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开发具备高生物相容性及组织特异生物活性的材料用于临床较为迫切。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
《自然》封面:不需要休息……无情的科研机器来了,8天做了将近700个实验!
今日,《自然》封面报道了一篇引人关注的文章。来自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智能科学机器人”,能自己决定做什么实验,且能一周工作7天,周末无休……从外观上看,这个机器人虽然没有人形,但和人类的尺寸差不多,所以能在普通的实验室里工作,使用人类科学家使用的工具。然而和人类科学家不一样,这个机器人是个400公斤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助力创新成果转化,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启用
2020年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启用典礼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举行。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园区新投用的医药科技中心5号楼作为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百济神州与华辉安健两家公司成为入驻该基地的首批企业。
国际科研团队发现危害冷杉的植物病原真菌新物种
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网站报道,该分院林业所与瑞典、捷克的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了危害冷杉的植物病原真菌新物种,最初的病灶于2006年在东萨彦岭发现,而此次发现的冷杉溃疡症状出现在其西部几百公里之外。为避免冷杉林的大面积枯死,科研团队呼吁尽快开展病原真菌新物种的研究,研究其传播状况,评估对其他针叶树种的风险。相关成果发布在“Scientific Repor
ADC药物研发的关键四要素及发展趋势
ADCs(antibody-drugconjugates)技术是通过linker将单抗和药物分子偶联在一起,利用抗体的特异性靶向运输药物分子到靶组织发挥作用,降低药物的系统性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窗和拓展抗体治疗潜能[1]。血液中循环的ADC与靶抗原结合后,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被内化。内化的复合物随后进入内体-溶酶体途径,大多数情况下,先被转运至早期的
中国科研团队实现准确刻画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联合多家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脑功能影像,利用脑网络组图谱准确刻画阿尔茨海默病(AD)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这也是该团队继基于多中心的功能磁共振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改变研究和基于海马影像组学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的研究之后,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影像异常表征上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后续还将集
科研人员发展了一种新型溶瘤病毒
恶性胶质瘤是最致命的脑部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恶性肿瘤的80%。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患者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发现肠道病毒71型(EV-A71)具有针对恶性胶质瘤的溶瘤活性,将其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溶瘤病毒。研究成果在Molecular Therapy(《分子治疗》)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