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大脑成像技术预测失聪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

2018年1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最近一项由香港中文大学与芝加哥Ann & Robert H. Lurie儿童医院的研究者们共同完成的研究,他们创造出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大脑扫描的方式预测失聪儿童的语言能力。这项研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了解控制语言能力的大脑结构,革命性地加深了对儿童发育的理解。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Proceedings of the

2018-01-19

Cell Metab:3D成像技术揭示肥胖症新疗法

2018年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们利用3D成像的技术展示了小鼠脂肪细胞内部的特征,这一成果有助于设计靶向药物治疗或预防肥胖症以及糖尿病。“我们的发现强调了3D成像对于药物研发的价值”,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Jingyi Chi说道。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图片来源:Laboratory of Molecul

2018-01-11

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取得进展

 在磁场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够产生不同的能级,如果外加一个能量(即射频磁场),且这个能量恰能等于相邻2个能级能量差,则原子吸收能量产生跃迁(即产生共振),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能级跃迁能量的数量级为射频磁场的范围。核磁共振可以简单的说为研究物质对射频磁场能量的吸收情况。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

2017-12-20

Nat Biomed Eng:紫外显微成像技术促进疾病的诊断

2017年12月5日/生物谷BIOON/---最近,一种以紫外光为光源的显微成像技术能够帮助病理学家们在几分钟之内对组织切片以及新鲜样本进行解析,并且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避免费时费力的组织切片工作以及其可能对样本真实性造成的影响。这项技术为提高患者的护理以及医疗的速率与效果提供了新的希望,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杂志上。(图片摘自

2017-12-05

PNAS:新型成像技术或可揭示饱和脂肪酸如何损伤机体细胞

2017年12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我们日益健康的社会中,很多时尚饮食方式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流行起来;比如生酮饮食、素食等很多饮食选择,而且针对每一种饮食方式也都有着相应的科学依据,我们很难知道到底哪一种饮食方式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然而有一条信息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饱和脂肪酸饮食是有害的。图片来源:Nicoletta Barolini, Columbia University 近日

2017-12-04

Hyperion™组织质谱成像技术<第二季> —— 已有用户经验分享

在上一季关于Hyperion™组织质谱成像技术的介绍中,我们为您阐述了这一创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等内容,特别是该技术在组织样本研究中的优势特点,可以大幅提升疾病种类鉴定、机理分析、病程跟踪、个体化差异检测等领域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利用多种组织切片样本在亚细胞水平进行高通量多参数的检测分析,从而快速获取大量细胞形态、功能以及在组织结构中的相互作用等信息,进一步为

2017-12-05

Hyperion™组织质谱成像技术<第一季> —— 颠覆组织样本研究思路

在日常科研和临床研究中,经常困扰工作人员的一个难题就是:手里拥有大量的组织样本资源,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这些样本的价值,特别是一些珍贵的稀有样本,一旦损失了就无法补救!    现有组织样本分析方法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全面分析组织样本是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传统方法中常见的分析手段如:(荧光)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技术、高内涵组织分析技术等虽然也在不断优化,但

2017-11-03

PNAS:微生物组成像技术揭示肠道微生物的复杂性

2017年10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已经知道,破坏人体的肠道微生物问题啊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例如肥胖以及癌症等。然而,我们并不清楚肠道内一千多种微生物的空间排布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了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其它种类的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来自Forsyth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以及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者们利用无菌小鼠构建出了一个简单

2017-10-12

科学家开发出可有效预测癌症恶性程度的新型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2017年10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不用标记的多光子显微镜检测技术(NL-MPM)或能对癌症进行定量成像检测,而且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需要对组织进行切除、固定或染色,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型技术能够简化并且降低科学家们对癌症的诊断时间。图片来源:Osaka Universi

2017-10-08

研究实现核磁共振解析中等亲和力的配基和靶点蛋白作用模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阮科课题组在核磁共振研究中等亲和力的化学工具分子和靶点蛋白作用模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9日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大博士生高佳和清华大学博士生梁鄂。蛋白-配基的相互作用模式是理性药物发现的核心。复合物晶体结构研究受限于小分子的水溶性,而中等亲和力的先导化合物通常处于核磁中等交换尺度,导致结合界面的核磁共振信号谱线严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