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生物泰它西普重磅临床研究亮相国际期刊,治疗难治性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
泰它西普是由荣昌生物CEO、首席科学官房健民教授发明设计的一个抗体融合蛋白药物分子,是全球首个双靶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新药。
JITC:血液TMB有望成为肺癌免疫治疗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给50%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1];然而还是有很多患者无法从治疗中获得益处,而且接受免疫治疗的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Nat Med: 科学家揭示肠道微生物与癌症免疫疗法反应相关性
肠道微生物组已成为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的肿瘤外在预测生物标志物。该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与癌症免疫疗法反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研究揭示百菌清影响蜜蜂幼虫的生存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高暴露剂量的杀菌剂百菌清降低了室内人工饲养蜜蜂幼虫的存活率,改变了蜜蜂幼虫肠道微生物结构,农药对蜜蜂的风险同时与其毒性和暴露剂量有关。
Cell report:微生物通过免疫依赖性调节肠道干细胞分化
肠道是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主要接口。大量证据表明,肠道干细胞在维持肠道完整性和因应肠腔内容物而调整其结构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它们也在启动癌症的发展中起着作用。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设计新型引物助力海沟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宇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杨娜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经典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Novel prim
Science:中美科学家联袂解析出四膜虫呼吸链的结构,揭示出真核生物核心代谢的多样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作为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四膜虫(Tetrahymena)原来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它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气产生细胞能量
Nat Commun;抑制肺微生物源性凋亡前肽可改善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不治之症。罹患这种疾病的患者在诊断后的预期寿命只有2到3年。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有500多万IPF患者,而且世界范围内的病例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加。研究发现,肺纤维化急性加重期发生肺上皮细胞过度凋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学者们在肺微生物组中发现了骨馏油,一种可引发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促凋亡肽。他们在Na
ACS catalysis:解析了微生物代谢途径中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的区域选择性决定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创新团队联合德国马普煤炭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化学会催化(ACS catalysis)》在线发表了题为“Biocatalytic Baeyer?Villiger Reactions: Uncovering the Source of Regioselectivity
Nat Medicine:科学家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性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CAD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由多种潜在的病理机制引起。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积极参与血液代谢产物的代谢,多种肠道微生物来源的循环代谢物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近日,发表在Nat Med上的一篇题为“Metabolomic and microbiome profiling reveals pers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