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驱动碳吸收
陆地和海洋吸收每年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约一半,彻底了解这一过程对于预测未来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预测气候变化来说很重要。这项研究调查了自从大气CO2测量工作在1958年开始以来对陆地碳的最大吸收。
Naturwissenschaften:蒋志刚等揭示原羚属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与地理距离密切相关
理解物种地理分布格局是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关键核心之一。由于在空间生态学中必须考虑研究所涉及的尺度,从而选择合适的空间尺度是一个极为重要且经常发生的主题。
Chemoecology:榕树-榕小蜂共存化学生态学机制研究新进展
在最为典型的互惠共生体系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中,植物和昆虫的繁殖都直接依赖于对方,联系两者的“信号”是维持该系统稳定共存的关键。榕树与其专性传粉昆虫榕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榕树依靠榕小蜂传粉产生种子,并为榕小蜂提供繁育场所。在该系统中,榕小蜂只在榕树处于雌花期时进入果腔传粉并产卵,而只在雄花期的榕果内收集花粉。
Plant Biol:姜花属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多倍化是植物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在被子植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所有被子植物在其进化历史过程中都经历了多倍化的过程。和祖先二被体相比,多倍体在一些重要性状上都产生了显著差异,如繁育系统、生态忍耐性、生长速率、传粉者、植食动物、适应性等,这些差异可能对植物的遗传变异、生活史、生理特性、地理分布等产生影响,从而使多倍体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分布到更广的范围...
"首届生态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论坛"在西安召开
9月26日下午,作为欧亚经济论坛最重要的分论坛之一,“首届生态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论坛”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论坛以“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健康发展”为主题,是欧亚经济论坛开办5年来首次设置和食品安全相关议题的分论坛。 由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由北京大广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陕西中正展业有限公司承办。
ntimicrob Agents Ch:如何避免抗生素使用所造成的肠道细菌生态改变
近日,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填充”小鼠胃肠道(GI)拟杆菌属细菌,产生特异性酶,有助于保护好的共生细菌免于受抗生素的有害影响。
Science:适当饵料鱼能保障海鸟繁衍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刊登了研究人员的最细研究成果“Global Seabird Response to Forage Fish Depletion—One-Third for the Birds。”,研究指出为海鸟留一定量的饵料鱼,以保证海鸟的繁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类正在日益增加对诸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等所谓的饵料鱼的捕捞,但新的研究提示,世界上的饵料鱼的约三分之一必须要留给海鸟。
Ecol Eng:安溪铁观音茶叶产业链的生态经济评价研究取得进展
安溪铁观音是我国的经典名茶之一,在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生产和外销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和品质的困扰。当地政府和农户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但推广应用举步维艰。原因何在?应该如何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主要模式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生态经济定量分析与评价,找出关键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北京海淀区将着力建设生态园林科技区
12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与北京林业大学签署校地科教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在“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将着力打造优美生态园林科技区。海淀区代区长隋振江和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分别代表合作双方在协议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