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中期评估会召开
3月26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在北京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期评估会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领导,以及项目各专题负责人与技术骨干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
PNAS:蛇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关系
一项研究报告说,蛇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关系的历史悠久而且很复杂,其中灵长类动物是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Thomas N. Headland 和Harry W. Greene研究了蛇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以及对过着没有文字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20世纪人类造成的危险。
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召开首届三次会议
4月13日,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首届三次会议在云南丽江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承办,各方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甘烦远主持。
Science:凋落叶使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一项对100条欧洲河流的雄心勃勃的凋落叶分解研究为人们就水体富营养化——这是由过多养分造成的污染,它常常是肥料径流的结果——是如何影响水流健康的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类的对生态系统健康所做的大型、动态的检测是完成诸如水化学或物种多元性等结构性测量所需的。
2015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研讨会
2015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学术研讨会汇聚国内该领域有所建树的生命科学专家与医学专家于一堂,围绕肠道微生物与肝硬化、炎症、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与粘膜免疫,膳食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肠道微生物与药物敏感性等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希望能提高我国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水平。
:酿酒酵母生态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发酵工业中广为应用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也是一种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由于其较清晰的遗传背景、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完善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积累、明确的有性生殖循环等优势,除分子生物学领域外,正在成为比较与进化基因组学、生物地理学、群体遗传学、生态学和物种形成与演化机制等研究领域的模式生物。
Nature:气候变化十年内或引起全球生态系统危机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根据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不远的未来,全世界将迎来一场严重的气候危机。生态系统将受到冲击;人类的文化难以延续;数百万物种也将走向灭绝。本世纪中期,这次危机可能会先从印尼的部分地区爆发,最终蔓延到全球大部分区域。 此外,即使人们想方设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只能将危机发生的日期推迟到2069年左右。这份研究报告出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科学家长江三峡水生态环境研究获进展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和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在工业领域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该类化合物在环境中非常稳定,难于降解并且易沿食物链富集,最终将危害人类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
科学家黑河下游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获进展
地下水是干旱区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Groundwater Dependent Ecosystems)维持的根本,其中浅层地下水位的动态、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换过程,以及生态植被与地下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干旱区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