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性研究获进展
玉米杂交优势强,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我国杂交种普及率近乎100%。玉米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解决制种过程中人工去雄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组长期致力于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和应用,已克隆数个雄性不育基因(IPE1, 2017, Plant Physiology; APV1, 2017, The Plant Journal; M
基于木霉的真菌毒素脱毒转化、玉米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风险预警研究获进展
9月1日,Environmental Pol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武爱波研究组题为Confrontation assays and mycotoxin treatment reveal antagonistic activities of Trichoderma and the fate of Fusarium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学现象。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败育但其他组织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因此细胞质雄性不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种生产。细胞质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细胞核与线粒体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而大部分恢复基因由核基因组编码。两套不同的基因组如何协同调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长发育,其中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灌浆调控新机制
1月3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组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Transactivation of Sus1 and Sus2 by Opaque2 is an essential supplement to sucrose synthase-mediated endosperm fil
研究破解优质蛋白玉米育成之谜
2020年1月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王文琴研究组合作的题为Long-read sequencing reveals genomic structural variations that underlie creation of qu
中美科学家合作的科研成果有助玉米增产
中美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团队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成功解析了玉米细胞一个重要信号开关分子——G蛋白对玉米发育及免疫信号的双重调控机制,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指导。G蛋白是对细胞信号传导起重要作用的开关分子,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此前研究表明,G蛋白分子对植物的分生组织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对玉米等农作
研究人员挖掘优质蛋白玉米修饰基因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组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High frequency DNA rearrangement at qγ27 creates a novel allele for Quality Protein Maize breeding
研究建立快速筛选丁布类代谢物合成和转录相关基因的玉米原生质体平台
玉米(Zea mays)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三大谷类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的玉米产量已经超过水稻和小麦,位居第一位,所以玉米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大量的玉米虫害总是威胁着全球玉米的产量,玉米害虫也多达350种之多。作为玉米最重要的抗虫化合物,丁布类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已基本阐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对缓
群体水平揭示玉米DNA甲基化变异对表型的贡献
DNA甲基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遗传信息,DNA甲基化既可由DNA序列变异诱发,也可独立于DNA序列产生纯表观遗传变异,这种独立的程度和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以及表型变异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解析了玉米自然群体中的DNA甲基化变异,揭示了DNA甲基化变异的遗传基础以及DNA甲基化变异与基因表达和表型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