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祝良等牛肝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获进展
牛肝菌 牛肝菌是国内外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该类真菌与多种树木形成共生菌根关系,它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类真菌备受国内外同行关注,其中Dentinger et al.(2010)发现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及其近缘种是个单系,共包括4属20种,它们是在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在早第三纪的晚始新世(42-54 Mya)在古热带起源的。
Journal of Ecology:物种地理分布格局及适应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普通野生稻在中国的分布跨越了较大的地理范围,表现出明显的生态群变异,从而为研究普通野生稻沿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适应机制,验证环境因子、生理因子和遗传因子对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提供了合适的材料。
BEHAV ECOL :鸟类气味信号的分化可能促进了鸟的物种形成
10月15日,国际行为生态学会期刊Behavioral Ecology,在Editor’s choice 头条发表动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化学通讯研究组对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ous)和小太平鸟(B. japonica) 尾脂腺气味成分分化特点及其在种间识别中作用的研究。
Science :早期的原始人头颅提示某单一物种
早期智人颅骨 对格鲁吉亚德马尼西(Dmanisi)的一具完整的大约有18万年历史的原始人头骨的分析提示,人属动物的最早成员——例如那些分类为 “能人” (Homo habilis)、“鲁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及直立人(Homo erectus)等——实际上属于同一物种。 据研究人员披露,这些早期的人类祖先可能只是在外观上看起来不同。
PNAS:欧洲人的殖民减少了美洲原住民人口数量
最新一期的PNAS在线刊登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Brendan O'Fallon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Native Americans experienced a strong population bottleneck coincident with European contact",这项遗传研究提示,在大约500年前美洲原住民的人口数量遇到了显著的收缩,这恰逢欧洲人的殖民。
Nature:企鹅种群数量在“小冰期”时期大增
利用生物标记对南极洲高纬度地区罗斯岛上的阿德利企鹅群落的种群历史所做的重建表明,企鹅种群在公元1500年和公元1800年之间的“小冰期”时期大增。发表在本期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这些发现与来自南极洲其他更靠北的地区的结果有所不同,说明气候变化的不同反应可能会出现在南极洲的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企鹅种群动态会受气候和环境因素如海面温度、气温、积雪和食物丰富程度等的影响。
The Plant:李云海等植物种子大小调控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在线刊登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Maternal control of seed size by EOD3/CYP78A6 in Arabidopsis thaliana,”,文章中,作者在植物种子大小调控的机理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
ZooKeys:在哥斯达黎加发现食竹植物虱子新物种
2008年期间的几个时期的野外工作已经导致在哥斯达黎加的高海拔地区"慕耶德山"上发现食竹植物虱子新物种。这一发现是由于线粒体DNA的分子数据分析而造成。所收集的记录已经增加了植物虱子(全世界最危险的农业害虫之一)的整体认识,这些虱子来自具有超过20%虱子的地区。 这项研究发表在开放期刊ZooKeys上。 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也就是植物虱子也属于的节肢动物在热带地区大量存在。
:科学家找到方法预测基因不同条件下生成蛋白的数量
2013年8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模型”,可用于精确地预测既定基因(同一基因)在不同条件下产生蛋白数量的不同。这项工作将有助于生物学家改造细胞。 基因是细胞内的DNA片段,监督我们的身体如何成形(具体化)。基因收到指令产生特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成为我们身上一切的基石,从器官到我们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