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外泌体技术与应用论坛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向胞外分泌的大小均一的囊泡样小体,可以从多种体液中分离。外泌体含有与其来源细胞相类似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蛋白质,以及脂质、编码或非编码RNA等生物活性物质。除了用于疾病诊断外,外泌体还具有抗肿瘤免疫,诱导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和肿瘤转移等生理功能。随着相关技术快速发展,与液体活检、精准医学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不断结合,外泌体的市场预期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细胞生物产业化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沪隆重召开
2018年7月13日,国家卫健委直属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细胞生物产业化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该专委会是由原能细胞科技集团、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市长征医院、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方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张江生物医院基地开发有限公司、三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上海市细胞
Medidata在沪举办2018NEXT中国区会议,聚焦临床试验发展新纪元
行业领袖齐聚上海,讨论临床开发技术变革,见证Medidata助力中国企业腾飞上海 – 2018年7月12日 -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临床研究领域云解决方案供应商Medidata(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DSO)今日在上海正式举办2018Medidata NEXT中国区会议。此前,Medidata NEXT全球会议的足迹已经遍及瑞士巴塞尔(3月7日)、德国法兰克福(3月21日)、英国伦敦(4月25-26日)
CDMO论坛:药物创新加速度—早鸟票预售
小编推荐会议: CDMO论坛:药物创新加速度近年来我国生物药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大多数产品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发阶段,未来几年将是这些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拥有创新品种的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大都缺乏中试规模或以上的GMP生产能力,工艺开发水平尤其是质控分析水平较难达到申报标准,研发成本过高、开发进展缓慢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生物药的研发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CDMO)模式
分享“心”健康,对话下一个投资风口——第五届中国心血管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9月13日在津召开
2010年由钱诗金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健康从心开始》阐述了健康从“心”开始的新潮健康理念,时至2018年,金色九月,秋色宜人,秋兰飘香, CHC医疗咨询联合中新天津生态城共同举办第五届中国心血管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以“心血管医疗产业新机遇+新方向”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心血管健康产业界、投资界、科研机构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探讨包含心血管介入器械产业发展机会与投资热点、心脑血管医疗
初步日程—2018液体活检新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
液体活检作为临床意义重大、市场空间广阔的检测技术,随着人们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其技术层面的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结合我国肿瘤发病率、液体活检适应症、未来市场渗透率等因素,行业分析人士预测,我国液体活检在未来5-10年内将达到200亿元左右的市场潜力。除了已具规模的产前检测领域之中的应用之外,液体活检在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指导用药和动态监测方面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和
清华大学智慧医学影像论坛纪实
在近期一项影像诊断的人机大赛中,25名资深医生不敌人工智能,准确率落后约20个百分点。人工智能和医疗专家的关系是替代还是共生?如何科学认知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等方面的角色?这里,笔者根据清华大学近期召开的“智慧医学影像2018论坛”中32位医疗AI专家的发言,和读者共同探讨AI在医疗变革中的作用。▼ 划重点1. AI影像诊断助力疾病防治2. AI与医生是替代还是共生3. AI
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在沪启动,卓医创新挑战赛(MedAI Challenge)聚焦临床需求
6月13日,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2018 AI-WIN)在上海世贸展馆正式启动。长宁区区长顾洪辉、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英、市经济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文军,以及科大讯飞、国际汽车城、上海交通大学、微能等赛事承办单位代表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点亮了启动按钮。 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英  
聚焦抗体研发新思路新发现——2018新型抗体药物论坛
抗体药物是发展最快的生物药之一,已经在临床及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结构复杂不稳定、大规模生产复制困难、研发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等。抗体工程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抗体药物研发带入了新的发展空间。目前人们通过对抗体结构的改造,发展出了抗体药物研发的一些新方向,如抗体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单域抗体(又称纳米抗体)等新型抗体。多个新型抗体药物已经在欧美同期注册或开展临
技术前沿—下一代高敏检测技术与应用论坛
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管理过程中,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至关重要。很多生物标志物在人体内的含量和浓度极低,传统检测技术往往无法准确地捕捉到这些人体的生理病理信号,无法提供临床所需的检测灵敏度,因此造成疾病信息收集不完整,进而产生可能的诊断误差,影响治疗。在此背景下,发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诊断新技术,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全面准确地捕捉生命体内与疾病相关的异常变化,将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