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全球温度升高或致植物“疯长”?
科学家在对过去30年的卫星图像分析后发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与干旱地区植物量呈现正相关 美国宇航局的卫星观测显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之内,地球温度 上升了大约0.6摄氏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详细研究了1982年至2010年间的卫星图像后发现,非洲、中东和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植物生长与二氧化碳浓度存在关联,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位于干旱地区的植物出现“疯长”的现象...
Health: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孩子的体温并不可靠
人体的温度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体温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虽然测量直肠和口腔的温度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体温,但都因实践起来不便而不被采用,最常见的测量体温的
科学家发现生命存活最低温度:零下20摄氏度
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简单生命可以存活和生长的最低温度。这项刊登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在零下20摄氏度下,单细胞有机体脱水,进入一个玻璃一样的玻璃化状态,而在这个时期内,它们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研究人员指出,因为这些有机体在这个温度下不能繁殖,所以零下20摄氏度是地球生命的最低温度限制。科学家把单细胞有机体放在一种水介质内,降低温度。
1736年9月16日,温度表和气压表的发明者华伦海特逝世
1、1736年9月16日,温度表和气压表的发明者华伦海特逝世。 1736年9月16日,温度表和气压表的发明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华伦海特(1680-1736)逝世。华伦海特1709年发明了第一只实用酒精温度计。1714年又改用水银作测温物质制成水银温度计,定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使温度测量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标准。从而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华伦海特还进行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房间温度居然影响癌症治疗效果?
近日,来自美国纽约Roswell Park癌症中心免疫系的Hylander研究组发现,房间温度引起的应激可以通过对β2-肾上腺素受体的激活,来抑制癌症治疗的效果,相关结果发表于3月10号的《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
PLoS One: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受视觉影响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在线科学杂志《PLoS综合》新一期上发表文章说,他们的实验表明,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可能受视觉信息影响。 东京大学认知科学专业教授横泽一彦的团队以2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实验。他们在桌上竖起一块木制的挡板,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放到挡板外侧,而在挡板内侧放置一只假手。坐在桌边的学生只能看到面前的假手,而看不见自己的手。
PLoS ONE:崔宗斌等斑马鱼温度刺激适应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温度是决定鱼类生长、发育、摄食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生态因子。环境温度对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组装、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膜的流动性和透过性等都有重要影响,即使是小幅度的温度波动也会对细胞的平衡状态和生理功能造成影响。鱼类经常会遇到由水流、阳光照射、季节变化和温跃层变动等造成的水温变化。为了抵抗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鱼类进化形成了有效的温度刺激适应机制。
MicrobiologyOpen:潘永信等发现生长温度影响趋磁细菌数量和种群多样性
说明:不同温度下趋磁细菌群落的系统发育树(A)和群落相似性的主坐标分析(B),a、b和c表示同一温度下的三个平行样品。从图中可以看出,37°C下趋磁细菌的种群多样性与其余温度下的样品明显不同。
Nature:温度扫描低温晶体学揭示光敏色素的反应中间体
光是调节生物体重要生理过程(如生物钟等)的一个基本信号。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含有很多光敏色素,形成了一系列红色光敏感的感光器。他们在红光吸收态(PR)和远红光吸收态(PFR)之间的经过可逆的光转化,从而将光信号最终转换成一个调解后续细胞反应的独特生物信号。 已有几种微生物光敏色素,在红光吸收态(PR)或远红光吸收态(PFR)的暗适应过程中的结构已确定。
Nat Methods:科学家研发出基因编码细胞“温度计”
如果你问一个生物学家,某个细胞下一步会做什么?他可能先要问你该细胞的电压、氧化性、pH值、渗透性、葡萄糖浓度等等,然后才可能据此预测它是正要发起一个动作电位,还是要进入有丝分裂,抑或正在走向凋亡。但如果你能轻松地得到亚细胞范围的温度曲线图,比如每个线粒体、中心粒甚至内质网区的温度,就像母亲给孩子量体温那么容易,情况又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