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团队实现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
近日,我国科学家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油脂。这一成果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完成,
mBio:碳青霉烯耐药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高耐药的发生是由于插入序列IS26介导的包括blaKPC-2基因在内的多重耐药(MDR)区动态且不稳定的扩增导致的,这种机制可帮助细菌来逃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攻击。
Food Chemistry:揭示了提高小麦制品抗氧化活性的方法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学)在线发表了题为《Boosting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pasta by a premature stop mutation in wheat keto-acythiolase-2》(小麦KAT-2B上一个单核苷酸突变提高意面抗氧化活性)的
Science:揭示甲烷氧化细菌如何将甲烷转化为燃料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甲烷氧化细菌用来催化这种复杂反应的酶,发现了驱动这一过程的关键结构。他们的发现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将甲烷气体转化为甲醇的人造生物催化剂。
脂质过氧化产物4-羟基壬烯醛抑制NLRP3炎性小体激活和巨噬细胞焦亡
焦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溶解形式,其特征是细胞质肿胀,细胞膜上形成孔洞,并释放促炎细胞因子。焦亡是由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引起的。
内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促进缺血后血管修复
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严重肢体缺血是PAD最严重的形式,可导致溃疡、坏疽和截肢。尽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防止进展为严重肢体缺血,但PAD患者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治疗。
Cancer Cell:揭示花生四烯酸和γ干扰素协同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杰尔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细胞因子和一种脂肪酸可以协同发挥作用,触发一种以前由合成分子研究确定的细胞死亡。他们开展细胞培养物体外实验和小鼠体内实验,了解到一种称为γ干扰素的T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与一种称为花生四烯酸的脂肪酸一起如何通过靶向ACSL4酶而导致一种叫做铁死亡(ferroptosis)的细胞死亡。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学家改造出工程菌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工业原料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会引起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生物技术改造出一种工程细菌,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丙酮和异丙醇。相关研究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Carbon-negative production of acetone and isopropanol by gas
Aging Cell: 科学家揭示了过氧还蛋白3可以清除线粒体过氧化氢治疗肌肉萎缩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力量逐渐减少,称为肌肉减少症,导致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有限,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虽然导致这种病理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活性氧、神经肌肉接头(NMJ)中断和神经丢失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氧化铈纳米颗粒提高油菜耐盐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吴洪洪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上发表了题为“CeO2 nanoparticles modulate 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lipoxygenase-IV isozyme activities to alleviate membran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