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内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报告!华大智造研制“全封闭台式新型冠状病毒快检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是临床诊断、解除隔离、康复出院的重要诊断依据。伴随疫情进一步发展,抗疫“战场”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区域和使用场景,对检测设备和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为满足“移动即时检测”需求,华大智造研制全封闭新型冠状病毒快检自动仪,并联合上海吐露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配套试剂。该产品可支持1小时内完成病毒样本核酸提取、检测和结果判定,全程
中信湘雅联合真迈生物首次发表基于国产单分子测序平台的微量细胞研究成果
近日,由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以下简称“中信湘雅”)林戈课题组和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迈生物”)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预印本服务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了题为Accurate CNV identification from only a few cells with low GC bias in a single-molecule s
CT与核酸检测哪个更靠谱?
这两天,一篇题为《一线医生疾呼:尽快用CT代替核酸检测,作为新型肺炎确诊标准》的文章火了。文章引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发在朋友圈的疾呼: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目前2019nCoV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据悉,华中科技大学一位教授也向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总指挥部提交了《关于推荐以CT影像作为2019nCoV肺炎主要诊断依据的
打破核酸检测假阴性困局?抗体诊断试剂已接近临床试验完成阶段
湖北省一位危重症病人出现符合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状,但做了4次核酸检测才出现“双阳”结果;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一位武汉来京的发热肺炎患者,同样经过4次核酸检测才最终确诊新冠病毒阳性……近日,全国各地出现多例核酸检测“假阴性”病例,引发广泛关注。核酸检测为何频频出现“假阴性”结果?如何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 2月8日深夜,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通过《中国科学报
Nano Lett:利用可电离的脂质纳米颗粒递送mRNA可降低CAR-T细胞疗法的毒副作用
2020年2月3日讯/生物谷BIOON/---新的癌症免疫疗法涉及提取患者的T细胞并对它们进行基因改造,这样它们就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这项技术是一项真正的医学突破。自从2017年CAR-T细胞疗法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以来,越来越多的白血病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经历了完全的病情缓解。这种疗法并非没有挑战。对患者的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既费力又昂贵。当治疗
显著提高外泌体产量和核酸包载效率,基因治疗取得新进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James Lee课题组发明了一种细胞纳米化生物芯片,在数量级上提高外泌体生产和核酸包载效率,在靶向性和疗效上大大超越目前临床实验正在测试的外泌体包载的基因治疗药物!这些结果12月16日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外泌体是细胞内的多囊体分泌到细胞外,半径为40-150
薄薄的金属膜可将CAR-T细胞高效递送到实体瘤中
2019年12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如果一种已经用于修复骨折、拉直牙齿和防止动脉阻塞的金属也可以用来阻止癌症扩散,该怎么办?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块小而薄的装载有抗癌免疫细胞的金属网可在卵巢癌临床前模型中缩小肿瘤。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
首次揭示噬菌体利用细胞核样区室保护自身基因组免受CRISPR核酸酶切割
2019年12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细菌和感染它们的病毒正在进行一场与生命本身一样古老的分子军备竞赛。进化为细菌配备了一系列可靶向并破坏病毒DNA的免疫酶,包括CRISPR-Cas系统。但是,杀死细菌的病毒(也称为噬菌体)已设计出了它们自己的工具来帮助它们战胜这些最强大的细菌防御。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圣地
共建技术平台,助力新药研发 ——昭衍新药与Bio-Techne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12月18日,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昭衍新药”)与Bio-Techne在北京亦庄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昭衍新药-安迪生物联合技术平台揭牌仪式。双方领导出席此次签字仪式,出席的有 Bio-Techne 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裴立文、昭衍新药总经理高大鹏、Genomics亚太区商务总监陈筱潇、昭衍新药商务总监罗希锋、Bio-Techn
研究建立快速筛选丁布类代谢物合成和转录相关基因的玉米原生质体平台
玉米(Zea mays)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三大谷类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的玉米产量已经超过水稻和小麦,位居第一位,所以玉米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大量的玉米虫害总是威胁着全球玉米的产量,玉米害虫也多达350种之多。作为玉米最重要的抗虫化合物,丁布类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已基本阐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