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早期发病患者表现出异常的面孔情绪识别
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社会认知功能缺损是面孔情绪识别异常,其异常程度也是病人功能恢复的一个关键性决定因子。该领域已有的研究存在几个方法学上的问题:首先,被试常常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于早期发病病人或者疾病潜伏期个体的探讨;其次,对普通人而言,面孔情绪识别很大程度上受到情境信息的影响,而目前很少有学者关注情境信息是如何影响病人的面孔情绪识别的;最后,面孔情绪识别是一个动态化过程...
PLoS ONE:精神分裂症药物或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感染
2013年5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2008年,来自南丹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硫利达嗪(thioridazine)可以抵御耐药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Biol Psych:精神分裂症或使个体加速衰老
2013年3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很多研究证据都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的障碍表现,比如,参与精神分裂症遗传风险的基因同样也参与了神经细胞的发育以及神经细胞之间沟通。对大脑成像的许多研究也描述了精神分裂症发生早期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一些早期的对大脑成像的研究甚至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存在大脑结构的缺陷。
Mol Psych: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新位点
2013年3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丹麦阿尔胡斯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病毒和基因可以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研究者已经在发育中的胎儿中发现了这种现象。
:母亲孕期病毒感染或提高儿童精神分裂几率
2013年3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病毒和基因相互作用会显著性增加患精神分裂概率,而该过程在婴儿出生前就完成了。该发现是由丹麦阿尔胡斯大学领导的多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 科学家首先对健康人和精神分裂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寻找基因和常见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相互作用关系,看该相互作用能否影响精神分裂的发病率。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Neuron:李卫东等揭示精神分裂症基因对人脑影响机制
上海交大特别研究员、Bio-X研究院李卫东博士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校合作,日前在《Cell》子刊、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揭示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对人大脑的影响机制。这一发现将为医学界通过基因治疗,改善大脑特殊区域基因缺失引发的认知和情感障碍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病因迄今尚未阐明。遗传因素被视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Cell:"交警"蛋白指挥细胞分裂的关键步骤
现在,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很少见到交警指挥交通的情景,在我们的细胞里却经常上演与交警指挥交通类似的情景。德国海德尔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的科学家们已发现,一种Lem4蛋白指挥着细胞分裂的一个关键步骤,通过一边阻止一种分子前进,一边放行另一种分子来实现,这一研究发表在7月6日的Cell上。
Epilepsia:精神分裂症与癫痫症具有双向关联
来自台湾的研究人员已证实了精神分裂症与癫痫症之间的一种双向关联。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抗癫痫联合会(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期刊Epilepsia上的一篇研究报告称,癫痫病患者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要高8倍,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患上癫痫症的可能性则要高6倍。
强生宣布召回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 某批次含霉菌
9月11日,据强生公司一位发言人说,该公司在一次常规检测过程中,发现一批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长效注射剂(Risperdal Consta)含有霉菌,现该公司正召回这批产品,这也是过去两年中强生最新的一次召回事件。 利培酮由强生旗下的杨森单元生产。该公司正从批发商、分销商、药房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处召回该批药品。
Stem Cell Reports:干细胞不均等分裂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2013年9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的文章称,科学家发现姐妹干细胞的DNA的分子性质有非常大的差异。该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姐妹细胞的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伦敦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超微分离技术,该技术能够分离姐妹胚胎干细胞。科学家采用该技术分离了小鼠成对的姐妹干细胞,并比较了这些细胞的关键基因表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