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失语瘫痪者重新“开口”
17日刊登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的报道《人工智能助失语瘫痪者重新开口》。摘要如下:2003年,一名20岁的男子在车祸后发生了严重的中风。这使他陷入瘫痪,只剩下眼睛可以活动,还有头部的极轻微活动。声道的肌肉瘫痪也使他无法开口讲话。18年后科学家宣布,在植入电极组以及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这名男子恢复了部分说话能力。在长达3小时的手术中,科学家打开了这名男子的颅骨
Nat Commun:开发出插拔式比率生物荧光传感器,可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样品中的蛋白和抗体
2021年8月9日讯/生物谷BIOON/---检测SARS-CoV-2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和抗SARS-CoV-2抗体的家庭测试套件使用起来快速简单,但缺乏实验室测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出一种新型传感器,它将目前基于实验室测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与目前家庭测试的速度和低成本相结合。这种新型传感器使用一
Nat Chem Biol:使用两种CRISPR酶,无需扩增,就可在20分钟内高灵敏地检测SARS-CoV-2
2021年8月11日讯/生物谷BIOON/---频繁、快速地检测COVID-19对于控制疫情的蔓延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出现新的、更具传播性的SARS-CoV-2病毒变体时。虽然如今金标准的COVID-19诊断测试使用qRT-PCR---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非常敏感,可以检测到每微升一个RNA拷贝,但它需要专门的设备、几个小时的运行时间和一个集中的实验
科研人员开发质谱检测新策略深度解析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糖蛋白APP的糖基化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s,AD)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渐进性记忆损伤,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精神症状。我国现有1000多万AD患者,是世界上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个数字还在急剧增加,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AD患病人数将超过4000万,给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患者
腹部CT多脏器智能分割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研究员谢耀钦、周寿军合作,在腹部CT多脏器智能分割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以Incorporating the Hybrid Deformable Model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bdominal CT Segmentat
调节性T细胞外泌体智能递送VEGF抗体用于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朝阳医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基于调节性T细胞(Treg)来源的外泌体巧妙负载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通过新的递送模式以及新的拮抗机制,显着抑制了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进展。眼底新生血管的形成是
新型智能仿生聚集态纳米诊疗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医药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团队与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团队合作,在“新型智能仿生聚集态纳米诊疗系统”研究中获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Photosensitizer wi
人工智能为中医药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
近日,“中医四诊仪首次进驻太空”冲上新闻热搜。中医四诊仪首次应用在空间站任务中,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为航天员身体护航。中医四诊仪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进行整合,进而对健康状态进行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覆盖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体系各层面的技术服务。
Science:揭示视网膜波通过模拟未来视流实现视觉运动检测
2021年7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小鼠视觉系统的基本回路特征在视觉开始之前就出现了,使小鼠能够在睁眼时立即感知物体和探测视觉运动。小鼠的视觉系统如何在没有结构化的外部感觉输入的情况下,在睁眼时实现自我组织,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在没有感觉驱动的情况下,发育中的视网膜会以传播波的形式产生自发活动。过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自发的视网膜波提供了相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