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Rep:使用超声定位显微镜检测组织中的氧水平
2020年3月12日讯 /生物谷BIOON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正在使用一种现有成像技术的新应用,这种技术可能有助于检测人类的肿瘤。这项技术,超分辨率超声定位显微镜,被用来观察血管分布和测量肿瘤中的氧气水平。这项研究是在鸡胚胎中进行的,但研究人员希望将这项研究扩展到人类。这项题为《Ultrasound localization micr
显微镜下繁衍数量惊人
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已知会引起疾病,患者表现为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等不同临床症状,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据媒体报道,香港大学研究人员于1月31日公布首批新型冠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的图像。研究人员表示,每个受病毒感染的细胞会衍
Science:新显微技术揭示细胞的三维超微结构
2020年1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我们对细胞中的纳米结构与驱动细胞代谢的数千种蛋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主要来自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电子显微镜的综合研究,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细节上具有推测性。关联性超分辨率荧光电子显微镜(correlative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研究人员通过显微CT技术揭开软舌螺动物断壳之谜
动物外壳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革新事件,它对于塑造身体构型、保护脆弱的软体以及实现生态扩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断生长的壳体同时也会阻碍动物的运动并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一些带壳动物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断壳,即通过分泌隔板及溶壳物质断掉壳顶部分。尽管断壳行为在现生及化石无脊椎动物中均有报道,如软体动物腹足类,但关于其何时起
波士顿科学全球首款一次性十二指肠镜EXALT MODEL D获美国FDA批准
2019年12月13日,波士顿科学公司宣布,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一次性十二指肠镜EXALT Model D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510(k)认证。作为市场上首款也是唯一经FDA批准的单次使用(一次性)十二指肠镜,EXALT Model D 还被FDA授予“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这一认证将使得患者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可更早地使用到该器械。 ? 波
PNAS:利用X射线显微镜观察疟疾病原体
2019年11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目前大约40%的人类生活地区受到疟疾的影响,以及每年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60万人因此丧生。由于气候变化,疟疾的传播正在逐渐加剧。疟疾是由蚊子携带的疟原虫感染引发的,这些病原体是单细胞生物,它们沉积在其宿主的红细胞内,并通过“摄入”血红蛋白生长和繁殖。 应对这种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喹啉类药物,以及最近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药物治疗。然而,迄今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上消化癌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全球约50%的上消化道癌发生在中国,其中超过85%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为中晚期。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因此,上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目前,内镜检查及活检仍是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上消化道早期癌在内镜下没有明显的表征,而我国的内镜医生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内镜早期癌检出率低(不足10%)。因此,寻找准确有效的早诊
《科学》:突破显微镜的局限 这套系统能看清体内基因表达
今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一篇值得关注的论文。加州理工学院的一支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超声成像系统。它能够在活体动物中,让科学家们亲眼看到基因的表达。尽管这项技术目前还较为初步,但可以想象,一旦发展成熟,它将能给多种疾病的检测带来突破。事实上,过去的科学家们早已开发出了许多检测基因表达的方法。其中最为知名的,或许就是绿色荧光蛋白(GFP)系统了。这种系统能够在显微镜
分子尺度分辨率干涉定位显微镜问世
光学显微镜自1590年由荷兰詹森父子创制伊始,即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进入21世纪,借助荧光分子,科学家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约一半光波波长(250 nm)拓展至几十纳米,并兴起了超高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用于“看到”精细的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关工作荣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9月9日,Nature Method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
Nature Methods :中国学者开发了新的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2019年9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各种基于图像的中心位置估计(称为质心拟合)方法,如二维高斯拟合方法,在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中已被广泛用于精确确定每个荧光团的位置。然而,如何将单分子横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来实现高通量纳米结构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图片来源:WANG Guoyan Wang and OU Nanjun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教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