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干涉定位显微镜ROSE-Z
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利用特殊荧光分子的光开关特性,突破衍射极限,将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可以揭示纳米尺度下的亚细胞结构。因受定位原理的限制,该技术轴向分辨率比侧向分辨率低2-3倍(一般为50nm左右),影响了其三维解析能力和应用。在“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
研究开发出新型生物力显微镜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栋课题组、牛津大学教授Marco Fritzsche课题组和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后Emad Moeendarbary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同期发表题为Astigmatic traction force microscopy (aTFM)和Two-dimension
超分辨显微镜研制领域取得进展
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自2006年提出以来发展迅速,该技术巧妙利用特殊荧光分子的光开关特性,结合单分子成像和质心拟合算法,绕过衍射现象的限制,把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解析了众多未知的细胞纳米结构,提升了对细胞结构的认知。但长期以来,受定位原理的限制,其轴向分辨率比侧向低2-3倍(一般为50 nm左右),影响了其三维解析能力和应用。中
徕卡显微成像技术为健康药物研发注入原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问题也得到人们越来越的关注。提高医疗水平对保障人民健康大有裨益,然而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已有药物的深入研究和新型药的研发。药学研究(Pharmaceutical Research)主要任务是提供更有效的药物和提高药物质量,保证用药安全,使病患得以伤害最小、效益最大的方式治疗或治愈疾病。药学研究大致分为药理学、药学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驱动的三维全息照相显微镜追踪和分析CAR-T细胞的免疫突触
2021年3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实时跟踪和分析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靶向癌细胞的动态变化,可以为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发开辟新的途径。然而,通过传统的显微镜方法进行成像可能会导致细胞损伤,而且对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是非常困难和耗费人力的。然而,当将深度学习和三维全息显微镜应用于这项任务时,这不仅避免了这些困难,而且发
推动青少年近视管理行业规范 ,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最新专家共识出台
全国数十位顶尖眼视光专家齐聚昆明,解读最新版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专家共识。该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成员撰写,全球领先的视光企业依视路组织发起推广和教育工作,旨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发现,对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进行规范,为临床疗效及安全管理提供专业指导,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与升级。中国青少年近视问题异常严峻,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如因缺乏控制管理,
研究人员开发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工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题为“Miniature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enlarged field-of-view, multi-plane, and long-ter
Cell:开发出一种自动化的电子显微镜平台,可高分辨率地重建神经回路图谱
2021年1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神经元网络是如何连接成功能性神经回路的呢?这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长期问题。为了回答这个基本问题,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神经回路,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4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研究人员开发出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广州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李栋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戴琼海课题组,在Nature Methods上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了题为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image super-resolu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