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胚胎后发育荧光活体显微成像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欧光朔研究组在2012年12月期的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题为Live imaging of cellular dynamics during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的文章,介绍他们发展的研究线虫胚胎后发育的荧光活体显微成像方法。 胚胎后发育是生命体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
髓母细胞瘤的3.0T 1H 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
髓母细胞瘤患者小脑蚓部促结蹄组织增生性MB伴鞍上池脑脊液转移. 方块处代表选取体素和测量ADC值的感兴趣区,箭头所指代表鞍上池脑脊液转移病灶。 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是目前惟一无侵袭性检测活体代谢物信息及生化改变的方法,扩散加权成像能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运动,二者结合能有效评估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性及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新荧光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血管脉动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荧光成像技术,能够使活体动物血管脉动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呈现。与传统的影像技术相比,其增加的清晰度类似于擦拭掉眼镜前的迷雾一般。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医学》杂志在线版上。 该技术被称为近红外-Ⅱ成像,或NIR-Ⅱ。研究人员首先将水溶性碳纳米管注射到活体的血液中,然后用激光照射要观察的对象,如小白鼠。
: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首次拍到DNA照片
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59年后,意大利卡坦扎罗马格纳-格雷沙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恩佐-迪-法布里奇奥,利用电子显微镜拍到这种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结构的第一张直接照片。 以前科学家只能对DNA的结构进行间接观察。第一次发现这种双螺旋结构采用的是X射线结晶学技术,这项技术根据X射线遇到物质后被反弹回来的模式,重建它的结构。
Cell>Point与HYUN IMC向韩美制药公司授权癌症和心脏病成像技术
第三项授权完成了该公司在韩国市场上寻求强大药企伙伴的举措Cell>Point今天宣布,该公司于2012年12月17日与总部在韩国汉城的韩美制药公司(韩美)签署了一项授权协议。该授权协议的另一方是HYUN IMC(Cell>Point之前于2012年2月与该公司签署过一项授权,后来进行了修订,2012年12月4日与HYUN IMC重新签署了该协议)。与韩美的授权协议涵盖了Ce
Nano Lett:首次直接对DNA纤维成像
2012年12月0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成功地捕获到高对比度的DNA纤维带(band of DNA fiber)图像---有史以来人们最接近于对单链DNA拍摄照片。研究小组在一篇发表在Nano Letters期刊上的论文中概述了他们用来捕获图像的过程。
Nat.Immunol: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显示T细胞如何做出生死决定
2012年12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利用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诺伊癌症研究中心的医学科学家离了解人体免疫细胞为什么及如何决定激活或不激活、进而阻止疾病又进了一步。 Katharina Gaus教授及其团队,利用了全球各地可获得的一些最先进的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T细胞中单个蛋白的变化。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力军。
CSB: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微切削加工技术的癌细弹性模量计算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跨学科完成了卵巢癌细胞(UACC1598)和结肠癌细胞(NCI-H716)微切削逐层去除,证明了这种这种微切削去除方法可以测量细胞内部细胞骨架细胞器等各结构的力学特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实验数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科学通报》上。 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响应主要依赖于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由各种尺寸与刚度不同的细丝网组成。
Ann Surg:HR状况与HER2靶向药物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准确性
即将于2013年1月出版的《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杂志发表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医院Hyeong-Gon Moon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针对在进行新辅助治疗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准确性是否受原发性乳腺癌相关分子特征以及以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为靶点的药物影响进行了考察。
富士胶片让内窥镜如显微镜“看”粘膜细胞结构
-- 富士胶片在华引入共聚焦微探头影像仪 上海2012年12月14日电 /美通社/ -- 近日,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胶片(中国))宣布,公司已通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成功将战略伙伴 Mauna Kea Technologies 公司的“Cellvizio 共聚焦微探头影像仪”引入中国,与富士胶片自有品牌内窥镜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