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eurosci:程乐平等脊髓背角神经递质受体基因表达研究获进展
6月20号,《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神经发育及其调控机理研究组的论文《Tlx1/3 and Ptf1a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distinct sets of transmitter and peptide receptor genes in the developing dorsal s
JAMA:研究发现医师研究人员的工资存在性别差异
芝加哥-据6月13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对职业生涯中期的医师研究人员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他们中存在着工资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即使是在对专科、机构特征、学术生产力、学术排名、工作小时数及其它因素进行调整之后也存在。
Mol Biol Evol:张亚平等家犬嗅觉受体基因研究获进展
家犬作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者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家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养动物,由于其经过了驯化和品种培育两个重要的群体历史阶段,并且在家养哺乳动物中形成了最具多样性的品种,因此家犬一直是研究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重要模式生物。中国最为家犬的驯化地,不仅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且由于其庞大的乡村狗种群数量,为研究家犬提供了最为丰富的材料。
常染色体基因Six1/Six4调节了雄性性别决定以及小鼠性腺的发育
Y染色体基因Sry的表达决定了胚胎中早期性腺向睾丸发育,从而进一步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及其生殖细胞的类型。但是对Sry基因的表达调控,我们还知之甚少。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Six基因家族中的Six1和Six4在性别决定以及性腺发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敲除Six1和Six4的XY型小鼠胚胎会从雄性向雌性转变,并且Sry基因不能激活,在单独敲除Six1或Six4的小鼠中则不会出现这种表型。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Nat Commun:遗传学: 通过性别比例失衡控制疟蚊种群数量
利用一个基因改造方法使疟蚊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能迅速降低它们的繁殖能力和抑制其生长。发表在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表明,雄性后代出生数量的人为增加也许能为控制疟疾传播提供一个有效手段。
PLoS ONE:左建平等青蒿素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再获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多系统累及的致死性自身免疫病。多年来,由于受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靶点缺乏、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周期过长等因素的制约,SLE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员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SLE治疗药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Stroke :科学家解开中风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性别互换”实验:借助眼镜用伴侣眼睛看世界
一些科幻电影中,人物可以随意进入其他人的身体,用他人之眼看世界。西班牙巴塞罗那“成为别人实验室”开展一项“性别互换”实验,让实验对象借助虚拟现实眼镜,用伴侣的眼睛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