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发表凤仙花属植物三新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在四川西部发现并命名了凤仙花属植物一新种:长芒凤仙花Impatiens longiaristata S. Peng, G. W. Hu & Q. F. Wang(图1),并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命名了在湖南西部发现的两种凤仙花属植物新种,龙山凤仙花Impatiens longshanensis Y. Y. Cong
Front Aging Neurosci:罗勒中的天然化合物葑醇减少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毒性
在一项新的临床前研究中,来自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和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指出作为一种在包括罗勒(basil)在内的一些植物中含量丰富的天然化合物,葑醇(fenchol)可以帮助保护大脑免受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影响。他们发现了一种与肠道微生物组有关的感应机制,解释了葑醇如何减少阿尔茨海默病大脑中的神经
天然无规蛋白的溶剂化模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在《J. Chem. Inf. Model.》期刊在线发表名为Balanced Solvent Model for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and Ordered Protein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天然无规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溶剂化模型。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海峰教授课题组的
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李磊课题组发布植物microRNA数据库新版本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磊研究员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PmiREN2.0: from data annotation to functional exploration of plant microRNA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介绍了植物microRNA综合数据库PmiREN的最新版本。MicroRNA是真核
Molecular Cell: 肌醇通过直接靶向AMPK作为线粒体分裂的天然抑制剂
线粒体融合和分裂调控的线粒体动力学维持着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功能的改变突显了各种人类疾病。肌醇是一种关键的代谢物,直接限制ampk依赖的线粒体分裂,而不依赖于其作为磷酸肌苷生成前体的经典模式。
研究发现硝酸盐转运蛋白介导植物体内铁的再分配
铁(Fe)是植物和其他生物体生长必需的元素,尽管土壤中含量丰富,但大部分铁以不溶性还原型铁(Fe3+)的形式存在,难以被植物吸收。因此植物往往通过分泌H+或者小分子化合物的方式还原或者螯合铁,使之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的吸收会造成土壤碱化从而影响Fe的吸收,导致植物出现缺铁性褪绿症状,因此研究氮与铁的营养关系对改善农业铁缺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
风毛菊属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是进化生物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相比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常常具有低温、低氧、土壤贫瘠和紫外线辐射强等极端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研究植物对高海拔环境适应与进化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地区孕育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包含许多极具特色的高山植物类群,其中风毛菊属是该地区高山植物代表性类群之一。风毛菊属隶属菊科,拥有超
Cell:揭示细菌蛋白SAP05将植物宿主变成“僵尸”
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由植原体(Phytoplasma)产生的蛋白劫持植物发育。当进入植物体内时,这种蛋白会导致关键的SPL和GATA生长调节剂被分解,从而引发植物异常生长。
植物激素与鞘脂代谢途径相互调控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鞘脂结构复杂多样,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也是细胞中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在植物调控生长发育、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经酰胺作为鞘脂代谢的中心分子,其含量变化往往会影响到整个鞘脂代谢的稳态。ACCELERATED CELL DEATH5(ACD5)编码拟南芥神经酰胺激酶,该酶的缺陷突变体acd5在生长后期大量积累神
Plant Communications:植物萜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类型丰富、结构多变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环境适应性与多样性的重要物质基础。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中种类最多、化学结构变化最为丰富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如植物激素赤霉素、脱落酸、独脚金内酯、油菜素内酯等)、适应环境胁迫(如化感物质稻壳酮、植保素棉酚、昆虫拒食剂印楝素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