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中除草剂残留预测模型应用:理化性质与加工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大豆榨油过程中危害物残留可能与蒸气压、水溶性、解离常数、辛醇-水分配系数及加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何在分析过程中保留多因素特征同时降低数据维度,对明确加工因子研究非常必要。本团队利用非线性曲线拟合方程Y=aX2+bX+c,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β0+β1X+β2X+β3X结合主成分分析来研究加工因子与各变量之间关系,基于EFSA数据库中农
研究人员发表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综述文章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全球大豆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进一步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广大大豆学者、育种家攻关的重要目标。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大豆种质资源演化规律,解析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可为大豆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研究员任勃团队与
BRAIN BEHAV IMMUN:COVID-19大流行中毛霉菌病的流行——来自印度的教训
随着全球病例的增加,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各种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对继发性细菌和真菌感染的脆弱性,这可能发生在大约8%的住院患者中。
“三方三药”抗疫成果彰显中国特色的抗疫优势
中医药在我国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全链条、全周期、全过程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筛选出的“三方三药”(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尤其是代表药物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参与治疗的作用是确凿的、肯定的,并且国家批准连花清瘟“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写进说明书中。如今,伴随全球疫情大流行,以及
Natural Microbiol: 植物致病性疫霉菌侵入机制研究
2021年7月5日讯/植物病原体的存在会造成作物产量的巨大损失,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其中致病疫霉(卵菌纲)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原体之一,是晚疫病的病原体,给全球粮食产量造成了约15 - 20%的损失。植物病原体已经发展出各种方法来突破植物细胞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例如,植物病原真菌使用一种"蛮力"方法,通过产生一个具特异性、强化的入侵器官来产
让中医药抗疫成果的“三方三药”在变异病毒防控中发挥作用
当前,全球疫情上升迅速,疫情输入风险加大。近期,多地机场、口岸、定点医院陆续出现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并造成一定范围扩散。截至8月4日上午9时,有17个省份报告现有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全国现有中高风险地区144个,为常态化防控以来最多。中医药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一大优势,在湖北疫情时发挥了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
大豆基因组解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冯献忠课题组等选择1份东北野生大豆、7份我国代表性栽培种,结合平均50×的三代测序和Hi-C测序,组装了高质量大豆参考基因组。组装的8个大豆基因组大小范围为986.1-1001.3Mb,Contig N50=1.4-6.1Mb,BUSCO完整性评估为96.7%-97.3%;结合同源注释、从头注释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研究发现大豆耐盐新机制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不利于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导致植物死亡,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大豆是重要农作物,提高大豆耐盐能力有助于增强大豆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并能利用低盐碱化土地增加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研究团队发现核因子Y(Nuclear factor Y)复合体的成员GmNFYA,
Communications Biology: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液滴微流控的链霉菌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
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可以生产蛋白、小分子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生产中,常用随机诱变手段产生大量的链霉菌突变库,但缺乏与之相适配的高通量筛选手段用以获得目标突变株。已报道的基于流式细胞分选的方法只能对链霉菌的原生质体或孢子进行筛选,由于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多产生于菌丝发酵的平台期,因而原生质体或孢子均无法代表链霉菌的真实发酵状态
极端生境链霉菌的培养方法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放线菌(Actinobacteria)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70多年以来,已有11,000种抗生素被报道来源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如链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阿维菌素等。同时,链霉菌也是活性先导药物和新颖结构化学物种的战略“蓄水池”。然而近些年来,采用普通环境样品和传统分离培养策略,往往是对已知链霉菌物种和已知化合物的重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