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参与调控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互作的表观遗传研究取得进展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glycines)病是引起大豆减产的病害之一,研究大豆-线虫互作机制对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培育抗胞囊线虫病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DNA甲基化(DNA methlation)是一种表观遗传标记,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研究表明,胞
研究揭示大豆受体激酶作为分子开关调节抗病免疫触发的分子机制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来源,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病害(细菌性斑点病、疫霉根腐病、大豆锈病等)的发生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植物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的免疫反应组成,微生物模式触发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和效应因子触发免疫(effector-triggered
NMCD:摄入富含大豆的饮食或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来影响机体血压
2020年8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富含大豆的饮食往往与降血压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目前研究人员并不完全清楚大豆改善机体心脏健康背后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发现大豆高产高质关键基因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专家领衔的多国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控制大豆籽粒大小、含油量和蛋白含量的关键基因,这项发现对于通过分子育种提高大豆产量及品质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寿惠霞教授介绍,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在进化上,野生大豆籽粒小、含油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是杂草形态。经过长期育种选择驯化后,栽培大豆籽粒大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调控元件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创制了容量为40万株系的大豆突变群体并建立了大豆饱和基因突变库和优良变异材料库,在突变体库中筛选和鉴定了调控大豆高产、优质、抗逆的重要基因20多个,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材料和目标基因。最近学科组通过对突变体分析研究,解析了调控大豆维生素B1合成、四吡咯代谢和表皮毛发育相关基因
大豆驯化相关的开花适应性研究取得进展
大豆原产中国,栽培大豆约在5000年前从野生大豆驯化而来。大豆栽培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生产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极为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宜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种植。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大豆如何适应不同生态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近日,广州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
Neurology:吃富含坚果,蔬菜,大豆的素食有助于降低中风风险
根据2020年2月26日在线发表的《Neur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食用富含坚果,蔬菜和大豆的素食的人患中风的风险可能比食用包含肉和鱼的饮食的人低。
大豆中发现的菌根定殖基因
伊利诺伊州乌尔巴纳-与大多数植物一样,大豆与土壤真菌以共生菌根关系配对。这种真菌可以交换一些糖,而它是根系的延伸,可以吸收比植物本身更多的磷,氮,微量营养素和水。菌根真菌在土壤中自然存在,且市售的土壤接种剂,但是从伊利诺伊大学的新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大豆基因型同一种方式响应其菌根关系。“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一个菌根物种定殖基因型间显着差异和11?
研究解析高CO2浓度条件下参与大豆光合碳转化和残体降解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改变植物光合碳向土壤中释放的质和量,进而显着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光合碳进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途径向不同方向转化,因此,微生物对植物光合碳向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高CO2条件下参与光合碳转化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是明确未来气候变化与土壤碳转化关系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CO2浓度升高会改变植物残体内物质组成(例如C/N、纤维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