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协同促进肺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RNA介导的靶向,调控基因表达,是生物功能的基础。因此,表观遗传因子的异常表达可以对细胞产生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影响肿瘤的特征,如恶性增殖和侵袭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Cancer Cell:揭示花生四烯酸和γ干扰素协同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杰尔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细胞因子和一种脂肪酸可以协同发挥作用,触发一种以前由合成分子研究确定的细胞死亡。他们开展细胞培养物体外实验和小鼠体内实验,了解到一种称为γ干扰素的T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与一种称为花生四烯酸的脂肪酸一起如何通过靶向ACSL4酶而导致一种叫做铁死亡(ferroptosis)的细胞死亡。
Cell Reports:揭示NAD激酶协同调控脂滴和线粒体代谢新机制
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储存影响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稳态,其调控紊乱与较多代谢类疾病相关。脂滴是专门用于储存脂肪的细胞器,与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有紧密联系。脂滴动态调控变化影响脂肪储存以及其他细胞器的功能。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阐述了脂滴与脂肪储存的调控机制及功能的重要性,但机体内的调控机制及生理功能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黄勋研究组利用
Nature Plants:发现增效新策略协同效应,实现基因编辑技术新突破
实现重要农作物精准基因组编辑对加快农作物遗传改良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引导编辑技术(Prime editing)是一种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全新精确基因组编辑技术。2020年,包括我院在内的多家实验室实现了植物引导编辑技术的初步突破,但植物基因组中很多位点编辑效率依旧很低,亟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编辑效率显着提升。近日,北京市农林科
光化学触发线粒体双重损伤协同抗肿瘤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中,基于单一模式的治疗方法(如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往往在有限治疗窗口、毒副作用等方面存在问题;探索以时间-空间可控的方式、以对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必不可少的关键性亚细胞目标为靶点的多维度协同损伤策略对于解决抗肿瘤应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以肿瘤细胞中
研究揭示DNA复制检验点通路成员协同响应DNA复制胁迫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甘海云课题组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复制胁迫状态下芽殖酵母中Rad53耦联先导链和后随链DNA合成的机制》(A mechanism for Rad53 to couple leading- and lagging-strand DNA synthesi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揭示深海偏顶蛤及其共附生菌协同解毒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超伦、孙松课题组在深海偏顶蛤适应深海高硫化物环境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Adaption to hydrogen sulfide-rich environments: Strategies for active detoxification in deep-sea symbiotic muss
Genes & Development:研究揭示组蛋白伴侣sNASP-ASF1协同与竞争结合组蛋白H3-H4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团队在Genes & Developmen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istinct histone H3-H4 binding modes of sNASP reveal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histone chaperones的研
PD-1依赖的CD137协同刺激的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局部肿瘤杀伤而无全身毒性
细胞表面受体CD137的表达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与其天然配体4-1BBL的结合来增强抗癌T细胞的功能。
Nature Communications:用于协同破坏肿瘤线粒体的光响应型颗粒研究取得进展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破坏肿瘤细胞中的线粒体是抗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基于线粒体破坏的抗肿瘤治疗新策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在肿瘤组织内高效且特异性启动线粒体的破坏是实现安全有效抗肿瘤治疗的前提。光激活肿瘤疗法由于具有治疗部位精确可控、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尤其是光照条件下能够激活光致产酸分子释放氢离子,酸化胞内微环境。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