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吴一龙:世界“肺癌克星”中的首张华人面孔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的数据,全球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人数多达170万例,且依然处于趋势上升阶段。 2015年9月6日,在美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被授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杰出科学奖,这是这一奖项40年来首次颁给华人科学家。这不仅仅是给吴一龙教授的

2017-12-11

华人科学家打开了肠道微生物与长寿之间的大门 | 科学大发现

一篇从基因层面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和衰老的研究发表在了《细胞》杂志上!王萌教授来自贝勒医学院的华人科学家王萌教授带领团队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对其体内将近4000种存在不同突变的大肠杆菌进行了筛选,找到了几十个能够延长寿命、延缓肿瘤发展和β-淀粉样蛋白积聚的基因!而且还发现了一个可以“续命”的化合物——荚膜异多糖酸(colanic acid,CA)[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

2017-11-29

Science:华人学者将CRISPR改造成“录音笔” 记录特定细胞生理信号

 说到CRISPR,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手段。没错,这一技术是CRISPR系统在当下最为火热的应用,也是基因疗法领域最富潜力的工具之一。但你要以为CRISPR只能用于基因编辑,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让我们重新审视CRISPR这套系统的应用潜力。来自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华人学者

2017-11-24

《细胞》子刊:华人科学家首次发现「神药」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乳酸菌,控制人体血糖水平 | 科学大发现

在一系列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的文章下面,常常有读者这样回复:“我以为我是人类,其实不过是一大堆细菌的合体。”这样的论调虽然稍显偏激,但却想起了当年免疫学老师的一句神预言:有什么搞不懂的东西,扔给免疫就好。看来,在肠道微生物上这句话也是适用的。我命由我?抱歉,这些小家伙们不同意至少二甲双胍这种降糖药“领袖”,和肠道微生物缘分很深,华人科学家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在10月19日的《细胞-代

2017-1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正式对外征求意见,医疗卫生列入监察对象(附全文)

7 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正式对外公布并征求意见。草案共 10 章 67 条,明确了国家监察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规定了监察机关的基本定位、监察范围、监察职责、监察权限、监察程序等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 (简称监察委) 是最高国家监察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监察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全国监察工作

2017-11-13

总局办公厅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

10月1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创新意见》),提出36项重要改革措施。为保障有关改革措施落实于法有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目前急需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确保《创新意见》相关改革措施尽快实施,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

2017-10-24

华人学者今日连发5篇Nature

最近,顶尖学术刊物的同一期杂志上经常出现华人学者的多篇文章。今年7月,《细胞》上就出现了6名华人学者同日发文的盛举;而在刚过去的9月,也有4篇来自于华人学者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同日上线《自然》杂志。今天,《自然》再次同日在线发表5篇来自华人学者的研究,延续了近几个月来的良好势头。1、姜有星博士/白晓辰博士课题组Structure of mammalian endolysosomal TRPML1 ch

2017-10-12

华人学者再创佳绩 新研究备受关注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与《细胞》在线刊登了最新的一批学术论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其中均有华人学者的研究发表。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各位读者分享这两篇最新的华人学术进展。1、秦成峰博士/许执恒博士课题组去年,寨卡病毒的肆虐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也一度引起了中国南方地区居民的担忧。尽管目前,寨卡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人们还没有彻底弄清楚,这种病毒为何会突然爆发。今日,军事

2017-09-29

华人科学家研究进展一览

2017年9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近期华人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的重要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Diabetes:华人科学家揭示米色脂肪细胞复苏背后的意外机制doi.org/10.2337/db17-0296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华人科学家王彪在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成年小鼠体内米色脂肪细

2017-09-25

Diabetes:华人科学家揭示米色脂肪细胞复苏背后的意外机制

2017年9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华人科学家王彪在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成年小鼠体内米色脂肪细胞特性的维持需要两个重要酶分子的调节。与经典棕色脂肪细胞具有类似功能的米色脂肪细胞近几年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激活米色脂肪细胞的功能解决肥胖及相关的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成为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