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Biotech:华大基因等单位完成谷子基因组测序
2012年5月14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谷子基因组研究成果于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了谷子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为揭示谷子抗旱节水、丰产、耐瘠和高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为高产优质、抗逆谷子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ell:通过基因组测序预测膜蛋白的三维结构
膜蛋白的存在使细胞与胞外环境或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交流”得以实现。超过25%的人类蛋白拥有完整的膜结构域,这些蛋白中许多在医学上非常重要,因为几乎一半的药物靶点都包含一个膜结构域。通过膜蛋白的三维结构可以描述它的分子机制和加速以它为靶点的药物分子的研发。 尽管解析蛋白结构的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大部分膜蛋白的三维结构还是未知的。有效而精确的预测膜蛋白三维结构的计算方法将是现存实验方法的重要补充。
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首次完成并公布两个二倍体野生种全基因组序列
2014年4月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International Peanut Genome Initiative,IPGI)终获喜报。
PNAS:研究完成“生命暗物质”基因组测序
正当物理学家苦苦寻找宇宙暗物质之际,美国研究人员6月10日报告说,他们完成了对“生命暗物质”的基因组测序。 1996年,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候选门TM6”的细菌。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却无法在实验室中培养,除了其标志性的16S基因外,科学界对它的生命活动特点几乎一无所知。正因此,“候选门TM6”细菌被称为“生命暗物质”。
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有无必要?
“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基因组序列,并可将其装在U盘中。”——生物医学家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妙的蓝图。通过个人全基因组测序,人们将知道自身面临的疾病风险,从而帮助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然而一项最新研究却给这种“全基因组测序对每个人都很有用”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印度首次完成楝树基因组测序
印度科研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成了楝树整个基因组的全部测序。 位于班加罗尔的甘尼特实验室是一家综合基因组学实验室,由生物信息学和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与生物信息学公司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今年初建立。该实验室1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成功地对已知有药用价值的楝树进行了基因组测序。 该实验室负责人潘达说:“这是印度第一次对较高级的生物体完成基因组测序。
Nat Commun:飞蝗基因组被测序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飞蝗的基因组序列草稿。这项研究揭示了可能与飞蝗适应长距离迁徙有关的基因,有助于了解怎样对这些昆虫进行可持续管理。
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热到对转化医学的一点思考
2005年4月15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的三篇论文,解析同一种疾病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遗传机制。三篇文章的结论都认为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基因的同一变异(多态性)位点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遗传因素。
Genome Med:深度外显子组测序揭示引发腓骨肌萎缩征的基因突变
2013年6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Genom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的研究者表示,当我们提及基因组测序的时候,重点关注部分而不是整体或许对于结果测定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