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利用干细胞揭示神经元在大脑中形成突触和进行信号沟通机制

Chanda团队利用干细胞分化而成的人类神经元,建立了一种可以严格测试这些关系的大脑模型,利用一种名为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工具对这种系统进行基因操纵。

2024-06-28

Nature子刊:人工智能加速AAV开发,设计更好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

研究团队表示,该研究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有望帮助其他研究团队创造靶向肝脏或是专门避免靶向肝脏的基因疗法。

2024-10-15

Science:中美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一种基于蛋白的人工神经网络

这项研究证明了使用合成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启发回路以进行复杂信号分类的可行性。

2025-01-04

Front Nutri:人工含糖饮料和含糖饮料的大量摄入或与机体慢性肾病发生直接相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大量摄入人工含糖饮料和含糖饮料或与机体慢性肾病发生存在正向关联,而适度摄入天然果汁则与机体慢性肾病风险之间存在负向关联。

2025-01-20

Nature Medicine:当人工智能点亮心脏迷宫——改写持续性房颤治疗史的开端

这项覆盖欧美26个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揭示:AI如同配备量子计算机的"心脏电工",能精准定位传统手段看不见的异常电路,让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从70%飞跃至88%。

2025-02-17

Nature Methods:形态学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交响曲——“细胞绘图”的无限可能

“细胞绘图”技术的未来充满希望。随着批次效应校正、数据整合和实时成像等领域的持续突破,这一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成为从基础生物学到临床医学的关键工具,为健康和科学探索开辟更多可能性。

2024-12-10

Cell:赵方庆团队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空间蛋白质组学新框架

PLATO 以人工智能算法、微流控和质谱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空间组学技术的重要突破。

2025-01-27

Cell:骆利群/李介夫团队发现Teneurin信号通路在突触伙伴配对中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该研究结合空间蛋白质组学、定量遗传互作研究和高分辨率表型分析,阐明了Teneurin作用的具体信号通路,并推进了我们对突触伙伴匹配这一重要神经发育过程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理解。

2024-07-13

中山团队试验表明,笑声锻炼改善干眼症效果比人工泪液还好

这项研究首次表明笑声锻炼在改善干眼症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与传统的人工泪液治疗方式相比具有非劣效性。

2024-10-04

科研人员人工智能细胞大模型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命基础模型实验室主任张学工教授、电子系/AIR马剑竹教授和百图生科宋乐博士合作,建立了一个名为scFoundation的细胞大模型。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