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服务“两区”建设,昌发展国际精准医学加速中心即将亮相生命科学园

近日,北京市发布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发挥昌平区对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孵化作用”,“推动原创成果与技术向产业的转化”。为促进“产、学、研、医”紧密协同,加速临床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昌发展于生命科学园核心位置打造国际精准医学加速中心。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该中心的落成将完善生命科学产业研

2021-08-06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中国科学院  2021年8月1日  共191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1、性别统计:男性32人,女性4人,男性占比为88.89%;2、年龄统计:年龄最大的是66岁,最小的是43岁,平均

2021-08-02

人工智能助失语瘫痪者重新“开口”

17日刊登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的报道《人工智能助失语瘫痪者重新开口》。摘要如下:2003年,一名20岁的男子在车祸后发生了严重的中风。这使他陷入瘫痪,只剩下眼睛可以活动,还有头部的极轻微活动。声道的肌肉瘫痪也使他无法开口讲话。18年后科学家宣布,在植入电极组以及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这名男子恢复了部分说话能力。在长达3小时的手术中,科学家打开了这名男子的颅骨

2021-07-18

生命“赌”病因,全基因组测序是否能终结求医苦旅?

世界上有近7000种罕见病,约80%罕见病是源于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病。但由于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0亿对碱基对,造成由基因缺陷导致的罕见病不仅种类繁多,还很少见,大部分医生们很难有相关诊断经验,导致罕见病人的诊断之路充满迷雾般的坎坷。有数据显示,全球每个罕见病患者平均看过8个医生、有过3次误诊经历、平均确诊时间长达7年多。

2021-07-22

Chem Sci:利用人工甜味剂递送一氧化碳,可阻止器官损伤

2021年7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乔治亚州立大学化学系的Binghe Wang教授及其团队开发出一种口服的前体药物(prodrug),它可以提供一氧化碳以防止急性肾损伤。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dapting decarbonylation chemistry for the

2021-07-26

JCI:识别出危及生命的机体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1年7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坏死性软组织感染(NSTIs,Necrotizing soft-tissue infections)是一种能快速进展的感染类型,患者经常会并发败血症休克以及较高的死亡率;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患者初期症状的模糊不清,常常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快速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治疗细菌性软组织感

2021-07-21

人工智能为中医药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

近日,“中医四诊仪首次进驻太空”冲上新闻热搜。中医四诊仪首次应用在空间站任务中,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为航天员身体护航。中医四诊仪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进行整合,进而对健康状态进行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覆盖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体系各层面的技术服务。

2021-07-13

Nature:利用人工智能系统Alphafold发布最完整的预测人类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库

2021年7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2021年7月22日,DeepMind宣布与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合作,为人类蛋白质组的预测蛋白质结构模型建立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精确的数据库。这将涵盖人类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约20000种蛋白质,并且这些数据将免费向科学界公开提供。该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系统为结构生物学家提供了探究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强大的新工

2021-07-24

中国科学院医学光学专家王贻坤研究员,与美国硅谷人工智能公司NyquistData深度对话

 2021年 7月 20日,美国硅谷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据公司 Nyquist Data奈数科技的创始人 MichelleWu, 武丹女士,特邀国内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光电子中心副主任王贻坤博士,进行深入的访谈与对话。王贻坤博士,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 STS重点项目等项

2021-07-2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隽课题组揭示选择性自噬通过降解TBK1维持免疫平衡的新机制

固有免疫是宿主防御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感染病毒后,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DNA或RNA,从而快速启动固有免疫和抗病毒反应,抑制病毒的复制,进而有效清除入侵的病毒。在感知危险信号后,调控细胞抗病毒免疫的关键激酶TBK1(TANK-binding kinase 1)被激活,并进一步磷酸化转录因子IRF3,使其入核,诱导下游干扰素的产生。TB

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