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神经紊乱症的新型遗传学机制
2017年7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类神经精神疾病的遗传学机制。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们首次利用arid1b基因突变小鼠模型证明了生长激素能够缓解该类突变引发的神经紊乱症状。在智力障碍以及自闭症患者中,ARID1B基因是一类常见的突变基因。不过研究者们目前还没有发现这类缺陷是如何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为了理解其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者们利用ARI
eLife:重大发现!细胞自食或能有效抑制癌症进展
2017年7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对肿瘤样本中的细胞自食(cell cannibalism)现象已经观察研究了一个多世纪了,然而如今他们仍然没有清楚阐明这种不寻常行为发生的分子机制;近日,来自巴布拉汉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开了驱动细胞自食的新型分子机制,或为深入阐明癌症生物学相关机制提供新的希望,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eL
eLife:干细胞或是维持“老当益壮”的关键要素
2017年6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肌肉干细胞的缺失或是诱发老年小鼠肌肉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挑战了当前较为流行的理论,即运动神经元的缺失是诱发年龄相关肌肉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希望后期能够开发出新型药物或疗法来减缓机体肌肉干细胞的缺失以及肌肉功能的下降。图片来源:Uni
eLife: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新型的癌症疗法
2017年6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或会利用不同的“基因开关”来调节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的表达;在小鼠机体中,移除大部分的调节性区域或和由巨大耐药性诱发的多种类型的癌症发生直接相关,但这并不会影响正常的细胞生长,相关研究或为后期科学家们开发高效特异性且副作用较小的癌症药物提供了新
eLife:一种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新型T细胞
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报告了一种能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的新型T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Life杂志上。T淋巴细胞(短T细胞)是识别细菌,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感染的特殊类型细胞。这种细胞的第二大功能就是驱赶有害细胞,如肿瘤细胞。T细胞能识别肿瘤细胞,因为肿瘤细胞看起来与正常健康细胞不同,通常T细胞是通过T细胞受体(TCR)实现这一功能的,每个受体都能与靶标细胞表明上的一种特殊分子相互作用。T
《eLife》证实:槲皮素可用于ALS治疗
“许多基因参与了ALS,但是为了实现细胞水平上的治愈,我们需要知道究竟是哪一种基因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讯作者,芝加哥Ann & Robert H. Lurie儿童医院、Stanley Manne儿童研究所的Brittany Edens说。“我们发现UBQLN4基因突变干扰了β-链接素(beta catenin)的拆分,β-链接素的积累进而导致了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使运动神经元往往
eLife:鉴定出巨噬细胞是哺乳动物组织再生的关键因子
2017年5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正常的伤口愈合期间,巨噬细胞(一种免疫细胞)清除损伤部位的细胞碎片,并且协助产生瘢痕组织。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免疫细胞是哺乳动物体内复杂的组织再生所必需的。这一发现揭示出它们有朝一日如何可能被用来协助促进人体内的组织再生。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5月16日发表在eLif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acrophages a
eLife:代谢标记物能够准确诊断伤寒
2017年5月10日 生物谷BIOON/---研究者们最近能够通过鉴定患者血液样本中的一类代谢“标记”,从而准确地鉴别伤寒以及其它类型的发热症状。(图片摘自www.pixabay.com)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代谢标志物能够帮助鉴别由不同类型的感染源引发的伤寒疾病,而最近的这一研究结果则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许多发热的疾病,例如伤寒以及疟疾,都有相似的症状,因此难以进行准确的诊断进而
eLife:重磅!科学家成功解析主要癌症蛋白诱发疾病的分子机制
图片摘自:NIH2017年5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尽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者对于特殊蛋白在关键的癌症相关通路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依然十分困惑,从一个方面来讲,这种蛋白被认为是细胞增殖的抑制子,从另一方面来讲其又是细胞增殖的激活子,因此这种双面角色往往会引发科学界出现很多争议。近日,来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就解开了这个难题,文章中,研究者阐明了名为血管动蛋白(angio
eLife :发现调控飞蝗聚群过程的“双刹车”神经分子机制
群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动物中。群聚的个体与独居的个体相比较通常表现出显着的个体间协助和行为可塑性以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飞蝗是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典型的聚群现象。其多种行为特征,如嗅觉行为及运动活性,可在群居型及散居型间相互转变,是研究聚群行为可塑性的理想模型。我国的科学家曾发现嗅觉、多巴胺途径以及非编码RNA都可以调控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间的相互转变,但神经调质如何精细地调控群聚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