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亚热: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入侵美洲
最近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西非埃博拉疫情和阿拉伯半岛冠状病毒病例上,然而专家指出,另一个威胁-基孔肯亚热的传播正在悄悄进行,这种病是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可引起发热、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皮疹。这种病毒虽然不会致死,但症状加重会致残,针对此病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潜在向全球传播的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风险远远高于中东冠状病毒呼吸系统综合症或埃博拉病毒,预计基孔肯雅病毒引入到美洲、欧洲或者两州都会引入的病例数
PNAS:疟疾感染可能增强宿主对蚊子的吸引力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了疟疾的小鼠释放出一种与未感染疟疾的小鼠不同的气味谱,这让感染的小鼠对蚊子更具吸引力。相关文章发表于2014年6月30日的《PNAS》杂志上。蚊子充当了疟疾感染的病媒,在吸食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Nature:恐怖虫和现代苍蝇蚊子等同属双翅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项目编号91114201和 J1210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2月20日再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hila)是所有昆虫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两个类群。
PLoS Patho:研究者发现蚊子杀灭体内疟原虫的分子机制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首次发现蚊子机体的蛋白可以转换功能来抵御寄生虫的感染,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 研究者这项最新研究建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这项最新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冈比亚按蚊中,沉默Caspar回路的一个基因可以激活lmd途径的转录因子Rel2的表达。
PNAS:研究发现化石蚊子腹中最后吸的血
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古老的化石蚊子的腹中含有它最后吸的血,这证实了这些昆虫在4600万年前以血为食。大约1.4万种现存的昆虫吸血,包括跳蚤、蜱和蚊子。尽管这种觅食策略看上去在一批生物中间独立进化出来,这种行为的化石证据罕见。Dale Greenwalt及其同事报告的证据显示一只来自美国蒙大拿西北部的吸饱了血的蚊子在进食之后不久死去,并且从中始新世以来就保存在页岩中。
PLoS Pathogens:在蚊子中发现新的抗病毒免疫途径
由蚊子传播的病毒疾病如西尼罗河热、革登热、基孔肯雅热等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蚊子的免疫系统及病原体是如何克服免疫系统并传染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宿主。 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地区,人类和动物正经历着由病毒感染的蚊子叮咬所致的高水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有超过100种由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传播的病毒与人类或动物的疾病有关。
PNAS:新发现为遏制蚊子疾病传播提供新视野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Wolbachia induce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dependent activation of the Toll pathway to control deng
Nature:蚊子传播媒介在疟疾感染中的作用
疟疾寄生虫依次通过啮齿类、灵长类或人类宿主会增加寄生虫的毒性。其意义是,媒介传播改变毒性,但关于这一点的直接证据却一直都没有。在这项研究中,JeanLanghorne及其同事发现,蚊子传播内在改变“无性血液阶段”的夏氏疟原虫,后者又会引发被改变的宿主免疫反应。作者提出,疟原虫在蚊子媒介中的改变可能是在疟原虫生命周期多个阶段起作用的各个调控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