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CB:李劲松研究组获得来自脂肪细胞的克隆小鼠
2013年10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核移植和iPSC技术能有效地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的细胞,然而是否各种体细胞均能用于重编程还不清楚。脂肪是一种容易获取的组织,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肪来源的细胞能够通过“Yamanaka因子”的诱导变成iPS细胞,但是到目前为止,脂肪细胞是否能够用于作为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产生克隆小鼠还不得而知。
PNAS:百草枯产生神经毒性的机制
(图片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Phillip Rappold等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及小鼠实验研究了百草枯引发神经毒性的机制,其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第二代TLR-9哮喘促效药AZD1419进入临床前毒性研究
近日,Dynavax 和AstraZeneca联合宣布新药AZD1419开展临床前毒性研究。 AZD1419是第二代TLR-9哮喘促效药。 研发经费全部由AstraZeneca负担,按照合作协议,随着合作的展开Dynavax将得到260万美元的补偿。 在对过敏性哮喘实验小鼠的临床前研究中证明,AZD1419能够产生长时间药效。
EST:首次证实办公室空气中和员工血液里的潜在毒性PFC水平存在关联
科学家第一次报道办公室室内空气是员工暴露在地毯、家具、油漆和其他东西释放的潜在性毒性物质当中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们的报道记录了办公室空气中和员工血液里所谓的多氟化合物(poly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水平存在关联。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上。
国内首个“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转基因小鼠研究技术平台”即将落户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
近日,人抗体轻链基因簇转基因小鼠成功降生于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生物技术中心,标志着科技园正在建设的"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取得重大突破。该"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筛选技术平台"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正式建成,是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动物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平台。
克隆氏病用药Ovasave一期二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
生物科技公司TxCell SA 近日宣布Ovasave一期、二期研究免疫模拟的可喜成果,它是一种治疗克隆氏病的药物。 开放的多中心CATS1研究招募了20名严重慢性克隆氏病患者,他们都接受过常规治疗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Mol Biote:周保罗等开发出人单克隆抗体新型制备技术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Molecular Biotechnology 在线刊登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保罗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High Yield of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ed by Stably Transfected Drosophila Schneider 2 Cells in Perfusion Culture Using Wave Bioreact
Biomaterials:黄庆等镉系量子点细胞毒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杂志Biomaterials在线刊登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cytotoxicity of cadmium-based quantum dots”,文章中,作者揭示了镉系量子点细胞毒性研究取得的进展。 量子点是一种具有卓越荧光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
化疗是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取得疗效的同时,还发现这种治疗方法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副作用,如血管并发症、癫痫、情绪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和周围神经病变。化疗引起背根神经节和背角神经元离子通道变化,引起继发性损伤神经病理痛。尽管现在已开发出许多化疗保护剂,但其作用效果仍不理想。化疗药物可引起海马神经发生和神经可塑性发生变化。
:揭示体细胞克隆成功率低原因
近日,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育生物学》网络版上的一份报告表明,日本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率低(2%至3%)的原因。 日本理化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的这一报告说,他们观察了330个小鼠的克隆胚胎细胞分裂情形,结果发现细胞核内染色体异常分配,第三次分裂时(从一个细胞逐次分裂为8个细胞),约80%的胚胎细胞出现异常,因而未能发育成小鼠。而在普通胚胎中,这一时期的异常率约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