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性别分化的新型遗传物质—miRNAs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果蝇进行研究发现,一系列短的RNA分子,即miRNAs或许在区分果蝇的雌雄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春期如何影响脑血流量的性别差异
一项研究提出,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脑血流量有显著差异,而且可能受到了在青春期出现的性别特异性变化的影响。已知人类成年女性的大脑血流量高于男性,为了确定这类性别差异何时出现,Theodore D. Satterthwaite及其同事研究了来自费城神经发育队列的922名8-22岁的青年人的大脑血流的发育。
Curr Biol:周雯等发现人类化学信号可在个体间有效传递性别信息
在动物王国中,很多最为基本的行为(如觅偶行为)都是由信息素来介导的。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两种器官的参与:一种是可以向空气中散发信息素的器官,另一种是灵敏的信息素探测器官。较之其他灵长类动物,虽然人类的皮肤上有更多的可散发信息素的汗腺组织和分泌物,人类却并不具有绝大多数动物用以接收和探测信息素的结构——犁鼻器或副嗅球。人类对信息素的感知与编码似乎只能依赖于包括嗅上皮、嗅球在内的主嗅觉系统。
PNAS:黄勇平等昆虫遗传调控研究获进展
4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黄勇平课题组关于家蚕遗传调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Transgene-based, female-specific lethality system for genetic sexing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同日,Nature News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PLoS ONE:左建平等青蒿素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再获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多系统累及的致死性自身免疫病。多年来,由于受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靶点缺乏、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周期过长等因素的制约,SLE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员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SLE治疗药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常染色体基因Six1/Six4调节了雄性性别决定以及小鼠性腺的发育
Y染色体基因Sry的表达决定了胚胎中早期性腺向睾丸发育,从而进一步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及其生殖细胞的类型。但是对Sry基因的表达调控,我们还知之甚少。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Six基因家族中的Six1和Six4在性别决定以及性腺发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敲除Six1和Six4的XY型小鼠胚胎会从雄性向雌性转变,并且Sry基因不能激活,在单独敲除Six1或Six4的小鼠中则不会出现这种表型。
PLoS Gene:张亚平等蝙蝠回声定位研究获进展
小蝙蝠和某些鲸(包含海豚)各自独立进化出回声定位能力,关于它们回声定位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之前主要集中在耳蜗对高频声音的感知。沈永义副研究员和博士生梁璐在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注意到回声定位能力的形成,不单单依赖耳蜗对超声的感知,还依赖大脑对声音信号的处理,这才是比较完整的回声定位通路。
J Neurosci:程乐平等脊髓背角神经递质受体基因表达研究获进展
6月20号,《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神经发育及其调控机理研究组的论文《Tlx1/3 and Ptf1a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distinct sets of transmitter and peptide receptor genes in the developing dorsa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