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阳院士工作站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教授牵头的院士工作站项目正式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启动。这意味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以院士工作站为契机,加强肿瘤精准医学转化和基础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全方位提升研究实力和水平。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钱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等出席揭牌成立仪式。仪式由复旦大学附
复旦大学揭示毒品成瘾记忆调控消退信号通路
吸毒一旦成瘾,难以戒除,而促进药物成瘾行为的消退、防止复发一直是成瘾治疗研究的难点。β-arrestin是调节细胞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的分子,在大脑皮层各分区广泛分布,但其在前额叶下边缘皮层发挥的作用并不清楚。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兰研究团队发现,该脑区的β-肾上腺素受体/β-arrestin信号通路能调控可卡因成瘾小鼠的消退学习能力,促进成瘾的消退。相关研
复旦大学发现成瘾记忆重新激活的新机制
小编推荐:您不可错过的2018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前沿研讨会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郑平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环境线索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27日发表于国际高端生命科学杂志《BMC-生物学》(BMC Biology)。药物成瘾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对成瘾者进行有效脱毒,解除成瘾症状,但即使脱毒很长时间后,当脱毒者遇到环
复旦大学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机制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建华课题组与麻锦彪课题组合作的关于RNA-cleaving DNAzym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与底物类似物的活性复合物结构,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机制,为DNA
复旦大学张锋教授:缺陷基因遗传有玄机 破解不孕不育终极密码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演进过程中,Y染色体基因的丢失被认为是哺乳动物性染色体分化的重要途径。大约2500万年前,Y染色体基因终于停止了快速缩水的进程:经历亿万年裂变重组之后的剩余基因,在此后的岁月中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也成为雄性子代得以存活和繁衍的决定性因素。数年前,一篇西方遗传论文的观点让学术界为之瞠目:该文认为Y染色体的某个特殊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
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公布
复旦版《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和《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11月11日下午正式在上海发布。全国共有100家医院进入“复旦版排行榜”,37个专科榜上有名;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继续名列排行榜前三甲。此外,上海的3家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也都位列前十,总计20家医院入围全国医院综合排名百名榜单。该排行榜由复
复旦大学发表首个人类血液外泌体长链RNA数据库
最近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首个人类血液外泌体长链RNA数据库exoRBase(www.exoRBase.org),收录了上万条环状RNA(circ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该数据库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复旦肿瘤所)黄胜林课题组完成,这是该课题组继2015年Cell Research首次报道环状RNA富集于外泌体并存在于血
复旦大学等创建精准N糖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杨芃原团队、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贺思敏团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研究员黄超兰团队合作研究,创建了基于质谱的高通量糖基化肽段分析方法pGlyco2.0,为精准N糖蛋白质组学提供了新技术。今天,相关研究成果以《pGlyco2.0:基于综合质控和一步质谱法的精准N糖蛋白质组学糖肽分析方法》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据悉,杨芃原、贺思敏和黄超兰为共同通
专访复旦王永明教授:基因编辑技术——未来的“重病杀手”
自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的问世以来,它就接受了无数人的改造和验证,事实证明它是一个非常强有力而且仍有相当大潜力的工具,它的发现让基因治疗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生物谷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青年**”王永明教授为我们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目前发展情况和未来应用前景。王永明教授从2010-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3年9月回国组建实验室,所以较早地开展了技
PLOS Genetics:复旦大学王陈继研究组发现前列腺癌线粒体分裂调控新机制
2017年4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陈继青年副研究员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成果揭示了前列腺癌中SPOP基因突变促进肿瘤的部分潜在分子机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晓锋博士和王洁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陈继青年副研究员和余龙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线粒体是细胞主要的能量形成所在。线粒体的融合(fusion)与分裂(f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