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吃太多?Science重磅发现:肠道细菌可以与大脑直接对话!
这项新研究确定了一种调节摄食行为和宿主代谢的细菌感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细菌的结构成分可以被下丘脑神经元直接感知到,从而调节摄食行为、筑巢行为和体温控制(但这种信号调控可能受到性别和年龄依赖)。
eLife:发表猕猴在吃豆人游戏中体现高级认知能力的研究成果
研究设计了一种新颖有趣的实验范式——吃豆人游戏,并训练猕猴学会使用摇杆完成该游戏范式的主要任务。该研究将复杂的行为范式和人工智能建模结合,定量探究了猕猴解决复杂问题的启发式行为策略特点。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研究揭示昆虫病原真菌协同作用诱导玉米防御反应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揭示了球孢白僵菌和棘孢木霉菌协同作用通过激发抗氧化剂和植物激素信号增强了植食性害虫取食诱导的玉米防御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科学前沿(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上。亚洲玉米螟一直是威胁玉米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对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需求的日益
Science:“相爱相杀”——天然化学合成家如何同昆虫博弈
不同于动物,植物在面临天敌威胁时,无法主动逃跑来规避危害,因此,在漫长的自然驯化选择中,植物开发出了一套专属的抵御“敌人”的手段—产生次生代谢物,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能排斥不同种昆虫/吸引昆虫天敌靠近,从而使自身免于大规模昆虫造成的伤害,这也使得植物被人们誉为“天然的化学合成家”。这其中,植物释放的用来趋避非寄主昆虫的化学分子却一直没有被
科学家发现,他汀可抑制“别吃我”信号,促进巨噬细胞清理凋亡细胞,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说起他汀类药物(Statins,以下简称他汀),大家都会想到它的降脂功效。作为降脂明星药物,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自1987年以来,他汀一直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药物。近日,一篇发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期刊上的文章提出,他汀可不止会清理心
研究揭示:喜欢吃巧克力,究竟有哪些健康益处?
巧克力,由于含糖量和脂肪量高,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甜食,在人们看来,巧克力一定是增肥的食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饮食健康,对巧克力、糖等高热量甜食敬而远之。然而,多项研究显示,食用巧克力可以降低患心脏代谢疾病的风险,包括中风、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巧克力是我们无法拒绝的美食,其原料可可粉富含纤维、铁和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还包括
Obesity:越吃越胖!这种食品要远离
近些年,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逐渐流行起来,并且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关于超加工食品的讨论也备受关注,但越来越多的声音更倾向于:超加工食品有害健康!什么是超加工食品呢?简单地说,就是指在已经加工过的食品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方便面、香肠、薯片、冰淇淋、蛋挞、甜甜圈
Nature:地球上最小昆虫为何拥有超强飞行能力?
昆虫的飞行速度一般取决于体型:昆虫越大,飞得越快。这种差异通常是由空气摩擦的限制所致,在极小的尺度上,这种影响通常超越了飞行能力。但一些微型甲虫似乎推翻了这一规律。一个例子是一种缨甲(Paratuposa placentis),体型小于半毫米(395 微米),但其飞行速度能与体型是它三倍的甲虫比肩。2022年1月19日,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
Current Biology:研究揭示了反-β-法尼烯调控天敌昆虫大灰优蚜蝇精准定位蚜虫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虫功能基因研究与利用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以长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 E )-β-farnesene-mediated aphid location in the predator Eupeodes &
Journal of Virology:昆虫RNAi抗病毒免疫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溪团队在昆虫RNAi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依诺沙星(Enoxacin)通过增强昆虫体内的RNAi抗病毒免疫,对多种病毒显示出广谱抗病毒活性。相关研究成果以Enoxacin shows a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diverse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