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揭示茶田景观中自然防风林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防风林的生长常常会形成网络状的森林栖息地。这种生长状态能够增加连通性从而对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还没有关于这种保护效应的研究。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组的Rachakonda Sreekar与他的同事在印度南部高止山脉的KMTR自然保护区以及其附近的防风林中进行了对于以上问题的相关研究。他们所研究的防风林由残存的当地自然森林组成,在茶田中以网状结构分布。
Nature:郑晓廷等早期鸟类繁殖行为研究获进展
3月18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团队成员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王孝理、王岩,以及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早白垩世鸟类卵泡的精美保存对研究恐龙繁殖行为的意义”(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ovarian follicles in Early Cretaceo
PNAS:人类很可能引发了史前鸟类灭绝
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指出,人类在偏远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可能造成了将近1000种被称为非雀形目陆地鸟的大型、不能飞行的鸟类的全球性灭绝。自从公元前10000年以来,物种就在以空前的速率消失,而这个时期被称为全新世。
:新研究称鸟类“印记行为”与甲状腺激素有关
刚出生的雏鸟会将首次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父母”,这就是鸟类的“印记行为”。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鸟类脑内的甲状腺激素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印记行为”是通过直接印象进行的学习行为,只限于鸟类出生后很短时间内,错过了这段时间,这种学习能力就会丧失。
Nat Commun:发育-鸟类耳朵的发育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两篇研究论文识别出了对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耳朵发育来说很关键的分子。这两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导致听力形成的机制的认识,并且对于了解在听力受损情况下怎样解决听力恢复的问题也有意义。
不能飞行鸟类进化的新转折
平胸类鸟——它们中有些是最大型的不会飞的鸟类——生活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如今,一项新的研究提示它们是通过飞行散布到地球的遥远角落,而不是因为地块分裂迫使它们离散。这项研究说,只是在地块分开之后,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中国早白垩世反鸟类研究获新进展
反鸟(Enantiornithes)是一支已经灭绝的原始鸟类,是中生代数量与种类最多的初鸟类。据初步统计,仅我国东北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已命名了近27个种,然而有关种类之间的对比研究非常少见,高阶分类单元之间的关系仍
BEHAV ECOL :鸟类气味信号的分化可能促进了鸟的物种形成
10月15日,国际行为生态学会期刊Behavioral Ecology,在Editor’s choice 头条发表动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化学通讯研究组对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ous)和小太平鸟(B. japonica) 尾脂腺气味成分分化特点及其在种间识别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