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猴基因组分析揭示遗传差异重要性
2011年10月17日,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大基因和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SCCIP)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完成的食蟹猴及中国恒河猴基因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
PNAS:大熊猫如何以竹子为食茁壮成长
科研人员发现了帮助大熊猫以竹子为食茁壮成长的消化道微生物。 拥有类似于食肉动物的胃肠道的大熊猫的饮食习惯长久以来让科研人员感到困惑。 大熊猫是一种杂食性的熊,每天消耗至多12公斤竹子,它缺乏帮助草食动物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是纤维性植物饮食的主要成分)的酶。
国家食药总局:中药饮片说明书需警示毒性药材
JADA:上午吃零食影响减肥效果
(图片来源:www.cartoonstock.com)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早餐和午餐间想吃零食往往意味着饮食习惯不健康,上午吃零食影响节食减肥效果。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疾病预防中心负责人安妮·麦克蒂尔南带领研究人员查看123名超重和肥胖女性的节食减肥数据。这些女性年龄在50岁至75岁间,是一项大型减肥研究的参与者。该项研究同时旨在了解饮食与健身对乳腺癌的影响。
PLoS One:郑永唐等在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 of Plasma Viremia on Apoptosi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Dendritic Cells Subsets in Acute SIVmac239 Infection of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陈小平等发现应用茚地那韦有预防猴疟原虫感染的作用
近日,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简称AAC)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课题组关于HIV蛋白酶抑制剂(HIV-PI)茚地那韦治疗和预防猴疟疾感染的科研论文。该研究证实在治疗HIV感染的临床用药剂量下,茚地那韦能有效抑制猴子体内的疟原虫繁殖,同时发现应用该药有预防猴疟原虫感染的作用。
科学研究证实多种食材是抗癌能手
很多人都知道蔬菜、水果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近年来,科学研究证实,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性食用的水果、蔬菜、咖啡等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有的食用蔬菜对预防癌症有着积极作用,有的蔬菜提取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细胞增殖、诱导分化;有的成分甚至能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等等。
PLoS ONE:人如其食?水果和蔬菜改变人肤色
美国人常说一句话,“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即饮食习惯忠实地反映了个人性格与生活环境。一项新研究或许可以证实这种说法的科学性。 根据2012年3月7日发表在开放存取的PLoS ON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论文,吃水果和蔬菜与皮肤发红和发黄(skin redness and yellowness)相关联。
全国食药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会议召开
昨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地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工作,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副省长林少春在广东分会场出席会议。 昨日下午,广州市组织收视收听了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Biol.Lett-UK:菲律宾眼镜猴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
菲律宾眼镜猴(Tarsius syrichta),是生活在南亚的一种灵长动物,其身体不比人类的手大。最新研究发现,菲律宾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的密码学家。它们使用一种不可破译的密码来传递信息:超声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生活在树上的小家伙发出的吱吱叫声高出了已知任何的猴子或猿类所能发出的声音范围,这很可能是为了避开正在偷听的猎食者。 就像其他的优秀密码一样,超声非常奏效是因为它很少被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