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静息态额叶脑电不对称性与分裂型特质的不同维度有关
精神分裂症有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损等常见症状,影响世界约1%的人口。在健康个体中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一些特征,但程度较轻,这些特征统称为分裂型人格特质。对分裂型人格特质展开研究是进一步了解这些症状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研究结果不受患者中常见的药物、病程和住院经历等因素的干扰。静息态脑电记录个体在安静和放松状态的脑电信号,反映大脑内在和固有的活动模式,是
2019西普会,妈咪爱、易坦静荣登“健康中国品牌榜”
以“浴火重生——证道产业未来”为主题的2019西普会在海南博鳌隆重举行,并于8月14日西普金奖颁奖盛典发布了2019“健康中国•品牌榜”。围绕药品、保健品、家用医疗器械三大类展开的评选中,共有150个(含锐榜23个品牌)上榜品牌荣获西普金奖。北京韩美药品明星产品妈咪爱、易坦静蝉联榜单,再度载誉归来。 据悉,“健康中国•品牌榜”评选活动,要求参选品牌产品必须在中国上
研究揭示干细胞维持年轻态的表观遗传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miRNA合成通路关键因子DGCR8通过稳固异染色质抑制人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新型生物学功能,为延缓器官衰老、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型潜在干预靶标。DGCR8作为经典miRNA合成通路中的关键蛋白,广泛参与非编码RNA合成、mRNA可变剪接和转录后
NAT COMMUN:揭示维持人干细胞年轻态的新机制
2019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Stabilizing heterochromatin by DGCR8 alleviates senescence and osteoarthrit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miRNA合成通路关键因子DGCR8通过稳定异染色质抑制人间充
研究发现农业利用导致土壤微生物硝态氮同化能力下降机制
土壤硝态氮微生物同化能力下降是导致亚热带地区农业利用红壤硝酸盐累积,氮素损失风险提高的重要原因。然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真菌和细菌各自对硝态氮的同化对于农业利用如何响应还未知。因此,能够区分土壤中真菌和细菌对硝态氮的同化过程对于进一步认清农业利用导致硝态氮微生物同化能力下降的原因,进而制定治理措施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李晓波联合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多家科研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进化幼态持续现象的分子机制
幼态持续(neoteny)是人类进化中发生的独特现象。与我们的近亲非人灵长类相比,人类的发育速度变慢,发育过程延缓。人类的幼态持续在进化上的重要性在于为大脑发育和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提供了更长的时间窗口,是人类智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人们对人类幼态持续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团队早在2004年通过对人类大脑发育关键基因MCPH1的分子进化研究,首次发现该基因的蛋白序列在人类起
国家药监局修订(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说明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和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说明书的公告(2019年第1号)。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和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老年用药】等项进行修订。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所有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和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生产企业均应
JBC:上海交大易静研究组发现ROS与苏木化修饰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新关联
2018年1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之前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苏木化修饰(SUMOylation)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节苏木化修饰的酶、被修饰的底物以及苏木化修饰对炎症信号通路产生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完全了解。最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易静教授等人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
能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糖尿病新药欧唐静®在中国获批
2017年9月27日,勃林格殷格翰-礼来糖尿病联盟宣布,新一代的口服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欧唐静®(通用名:恩格列净)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在中国大陆上市,该药可单药、联合二甲双胍或联合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欧唐静®是高选择性的SGLT2抑制剂,拥有独特的不依赖胰岛素的降糖途径,即通过减少葡萄糖在肾脏的重吸收从
Cell:上海交大房静远团队证实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产生机制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本期Cell期刊同时发表了四篇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这是第一篇, 主要讲的是一种被称作具核梭杆菌的肠道细菌导致结直肠癌产生化疗耐药性机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细菌与结直肠癌复发和较差的治疗结果相关联。他们发现肠道中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