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率先实现雄性大鼠怀孕,产下健康后代!
2021年6月16日,来自我国海军军医大学的刘玉环与张荣佳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刊登了题为A rat model of pregnancy in the male parabiont的研究[1],报道了他们利用异种共生(Parabiosis)成功实现雄性大鼠怀孕与分娩。
Science:一种古老的抗抑郁药可以帮助免疫系统对抗老鼠体内的肿瘤
science:An old antidepressant helps the immune system fight tumors in mice
研究人员成功克隆大豆雄性不育基因MS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成功克隆了大豆遗传育种界寻觅50年的雄性不育基因MS1。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作科所孙石研究员介绍,大豆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人工杂交困难、效率低,不同
老鼠最早的社会记忆可以在出生3天后形成
科学家在1月27日出版的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Reports(《细胞报告》)上报告说,对于老鼠来说,最早的社会记忆可以在出生3天后形成,并持续到成年。他们发现,幼鼠在新生时更喜欢自己的母亲,而不是陌生的母鼠,并且在相隔100天之后还能记得妈妈——尽管它们成年后更喜欢陌生母鼠。“我对研究社会记忆的发展非常感兴趣
Nature:揭示MSL复合物特异性识别雄性X染色体机制
2020年11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人类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这种染色体的不平衡也延伸到了动物王国的其他分支。有趣的是,不起眼的果蝇设计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平衡”这些差异。人类和小鼠的雌性会关闭其中的一条X染色体,而果蝇则是由雄性来完成这项任务。一种称为MSL复合物的表观遗传因子与单条雄性X染色体结合,并利用它的组蛋白乙酰化功能使得
编码同类雄性特征的神经机制研究获进展
9月21日,Neuron在线发表题为《特异性感知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同物种雄性信息的下丘脑神经元》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晓鸿研究组完成。该研究利用钙信号记录、化学遗传操纵及脑片电生理等技术,解析下丘脑腹侧乳头体前核通过整合嗅觉信息,特异性地编码同
Science:雄性麻雀快速适应COVID-19封锁,发出更加性感的鸣叫声
2020年9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根据一项新的研究,随着美国旧金山市的街道在COVID-19流行病的头几个月中被清空,该市的雄性鸟类开始更柔和地唱歌,并提高了它们的发声范围,以便使得它们对雌性鸟类“更性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9月2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inging in a silent spring: Bird
移植精原干细胞可恢复绝育的雄性动物产生精子的能力
2020年9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选择性育种和人工授精是产生具有理想性状的农业动物的基础方法。不过,在一项新的概念验证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犹他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代育父系(surrogate sire)的技术,具体而言就是先对雄性动物进行绝育,然后进行干细胞移植,从而产生遗传上符合要求的供者的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学现象。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败育但其他组织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因此细胞质雄性不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种生产。细胞质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细胞核与线粒体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而大部分恢复基因由核基因组编码。两套不同的基因组如何协同调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长发育,其中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调控机制及其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雄性不育在农业杂交育种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变体主要由孢子体型或配子体型的花药组织发育异常引起。绒毡层作为一个为花粉发育提供营养的重要孢子体型组织,其发育异常会引起花粉败育。绒毡层广泛存在于陆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报道多个调控绒毡层发育的关键因子,但是对这些关键因子介导的绒毡层发育在陆生植物中的进化模式甚少被关注。豆科作为第二大经济作物,为人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