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MS Micro:徐旭东等质疑VIPP1对蓝藻光合膜形成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础,而光合作用发生于称为类囊体膜的光合膜上,因而光合膜形成机理成为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欧洲学者曾于2001年在PNAS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98: 4238-4242; 98: 4243-4248),分别在蓝藻(集胞藻)和高等植物(拟南芥)报道了一种蛋白VIPP1对于类囊体膜形成的关键作用,认为该种蛋白能够促使蓝藻细胞膜或植物叶绿体内层被膜形成膜泡...
Nat Commun:首次开发出用于研究细菌生物被膜的集成电路技术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描述了一种新型的集成电路技术,该技术基于电脑和通信设备,其可以用于研究细菌间的信号通路网络;而且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互补金氧半导体(CMOS)的芯片,其可以对细菌间的信号分子进行空间实时的电化学成像。
Nature:presenilin/SPP家族膜内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晶体结构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presenilin family intramembrane aspartate protease”的论文,报告了一个presenilin/SPP家族膜内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晶体结构,相关成果发布在12月1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PNAS:铜被认定为诱发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环境因素
2013年8月20日讯 /生物谷BIOON/--一项刊登在PNAS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显示,铜似乎是触发阿尔茨海默氏疾病发生和促进阿尔茨海默氏病发展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具体来说:铜能防止有毒蛋白的清除,加速有毒蛋白在大脑的积累。 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URMC)系的转化神经医学中心Rashid Deane博士说,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铜的累积效应损害大脑去除β淀粉样蛋白的系统。
Cell Rep:揭示细菌运动的进化模式或可帮助开发新型的抗生物被膜疗法
2013年8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过度丛动的致病菌的进化就好像是恐怖电影的情节一样,实际上,这种细菌在实验室中也可以不断进化,当这些致病菌发生丛动时,其会携带有多种抖动的鞭毛,尤其是在较为粘性的表面上运动时其致病性表现地更为恐怖,其就会形成难以对付的细菌生物被膜。